视频 | 小鹏汽车“盗脸”被罚 如何用好人脸识别双刃剑?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12-15 14:09
“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小鹏汽车,近日因擅自采集43万张人脸照,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这一事件昨天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处罚决定书显示,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旗下7家门店,安装了22台向第三方公司购买的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设备,开通了系统账号8个。今年1月至6月,相关设备共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万1623张。这期间,小鹏方面,未经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人脸信息的使用目的。
昨天下午,小鹏汽车回应称,已拆除门店内的人脸识别摄像设备,上传的人脸照片已经由相关公司删除,也不存在泄露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小鹏汽车对本次行政处罚表示完全服从,并对此事做出深刻反省。
有网友提出,43万余张的人脸照片被罚10万,算下来一张照片两角钱,是不是处罚太轻?对此,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明确规定,要责令违规者整改、对其通报或警告、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相当于违法所得金额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考虑到小鹏汽车此次采集的个人信息没有外泄、没有用于商业用途,且公司认错诚恳、纠错及时等因素,遂对其作出了从轻处罚的决定。
说到小鹏汽车,近年来可谓家喻户晓。作为国产造车新势力的代表,小鹏常常与蔚来和理想两家企业一起,被俗称为“蔚小理”。最近几个月,小鹏甚至出现了业绩领跑的势头。财报数据显示,小鹏已经连续两个月拿下销量冠军,仅11月就向用户交付1万5613辆,较去年同期涨幅高达270%;今年1月到11月的累计交付量,小鹏汽车也是高居榜首。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小鹏也曾数次因违规操作而陷入舆论漩涡。就在一个多月前,江苏南京一家小鹏门店就因涉嫌阴阳合同、骗补等行为,被消费者投诉。事后,小鹏汽车官方回应称,是门店销售员的操作存在失误。
此次涉嫌违规采集人脸信息,小鹏汽车也表示,是误用了设备。门店的本意,是希望通过采集人脸对客流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改善接待流程、更好服务客户。真实情况是否如此,还有待于相关部门的更多调查。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人脸信息识别的更多知识。
人脸信息,是属于个人的不可更改的生物信息,由于具备唯一性、可以直接识别、且容易采集,人脸信息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支付密码或账号密码,一旦泄露将严重影响用户的财产和隐私安全。因此,我国《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民法典》等多部法律明确规定,未经信息主体同意,不得收集包含人脸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违者将予以相应处罚。
但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脸信息识别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
一方面,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用途多多,不仅可以自动识别顾客身份,比如性别、年龄等信息,还可以给顾客单独设定标签,好比维权车主、职业打假人、记者都能单独标记。收集到的信息还能提供实时画像分析,包括用户职业、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等多个维度,可以为商家实现精准营销。不夸张地说,顾客在进入门店的一刹那间,就会生成一个独有的ID。销售人员可以根据其中包含的信息,与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谈,甚至可以用来讨价还价。
另一方面,人脸识别的强大功能很容易被滥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万店掌、悠络客等人脸识别设备经营企业就因涉嫌违规采集个人信息而被点名,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等商户也因违规使用相关设备而上了黑名单。而工信部的统计显示,手机APP也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重灾区,仅今年第三季度,就有601款APP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或强制、频繁、过度索权而被通报,其中有163款因拒不整改已被下架。
那么,让人脸信息不再裸奔,企业运用技术的边界在哪里?对此,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凌力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空间巨大,企业的采集行为应当合法合规、有分寸、有边界。如果不设边界,就会导致信息主体的个人隐私不断地暴露于广阔的公共空间,或被商家用来牟利,或被不法分子用来侵害权益。凌力还表示,小鹏汽车因违规采集人脸信息被行政处罚,对业内的其他企业也会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但是,只有警示还不够,还必须针对不同行业的违规行为,进一步细化约束条款,以便于让监管更有力度、更落到实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阮丽 张蕴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