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视频 | 上海文化场馆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摄像 吕心泉

2020-11-29 14:16

疫情期间,上海各类文化场馆推出线上实名制预约,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一些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却很难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他们挡在便利快捷之门的外面。


 

面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上海文化场所的“适老化”服务做得如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来到本市多家文化场馆,发现许多暖心细节。


 

上午10点,上海博物馆陆续陆续迎来参观者。两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博物馆商店旁的现场预约服务点。来自长春的杨女士和老伴是第二次参观上海博物馆。疫情后实施的线上预约流程他们还不熟悉。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就拿到了预约二维码。“身份证贴上(感应区),预约券直接就出来了。老年人对手机操作程序不是特别熟的话,到这里来就很顺畅,而且还有专人指导你怎么做,这点特别贴心。”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上海博物馆在今年3月恢复对外开放,实施全员网上预约。观众现场出示有效证件、预约二维码,以及绿色健康码入馆。


 

数字技术带来了更智能便捷的服务,却成为一些老年观众预约参观的“痛点”。在注意到这个现象后,上博决定开线下现场预约服务。为避免影响在南正门进馆的预约观众,上博在寸土寸金的人民广场馆舍周边,想方设法寻找场地,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在博物馆商店边建造了一个遮风避雨的现场预约服务点。人工通道和现场预约展现的人情温度,得到老人的一致称赞。


 

“我们考虑到网络预约,尽管相对智能化,能够错峰分流,但可能还是存在一些人群,身份证忘带了,或者一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样的特殊情况。”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开设现场预约服务点也是希望让博物馆的服务没有死角,能够更好地服务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城市也在倡导让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我们作为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这是我们的服务目标。”


 

上海其他演艺文化场所,同样也有许多温馨的“适老化”服务。上海大剧院在6月复演之后,采用了健康码及体温一体化检测闸机系统。记者发现,在智能闸机前,年轻人一秒通过,很多老人的步伐却明显慢了下来。


 

为方便老年观众,大剧院在每台闸机前,都配备了青年先锋队队员,协助老年观众办理入场手续,耐心指导健康码查验。进入剧场后,如遇行动不便的老年观众,礼宾人员会主动上前,专人引导进入剧场座位。


 

大世界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回忆,游客中的老年人比例也相对较高。在今年6月恢复开放后,大世界同样实施全员网上预约。在入口通道,设立了多位工作人员,为游客进行现场人工指南。入场须知和线上购票流程都由工作人员现场耐心指导。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脸识别、扫码支付等智能化服务手段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在为大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带来一些障碍。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要求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以此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上海的文化场馆也在积极响应,为老人享受更智能便捷的服务扫清障碍,提供更周全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国家发了文件要在智能方面照顾老年人。他们服务很周到的。”来自深圳的庄先生是一名退休老教授,原来就居住在上海大世界附近。多年后故地重游让他十分欣喜。“老年人要过小康生活,幸福生活。现在技术进步很快,我们赶不上。国家有这个政策,它就引导了社会各方面注意了,这是牵涉到老年人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成为一道新考题。上海文化场馆在老龄化浪潮中积极应对,在服务中体现人情温度,度身定制的“适老化服务”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吕心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