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视频 | 小区里开“民宿” 扰民问题何解?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彭菁菁

2024-05-23 17:28

最近,有市民前来反映,称自己所住的小区,突然出现了不少所谓“民宿”,访客频繁更换、进出,让小区居民都备受其扰。



闵行区华漕镇爱博二村不少居民反映,小区里经常有拖着行李箱的陌生人出入。“他们按门铃的时候,会动不动就按到隔壁房间,以至于半夜一两点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门铃在响,我们觉得很恐怖。”


爱博二村毗邻虹桥枢纽,出行便利。记者在多个平台搜索,发现该小区有以“民宿”名义提供短租的房源不在少数,价格在200到300元不等,入住也很“便捷”。“入住的话是自助入住,凭密码入住的,都差不多的,我们有好多房间可以选。”某平台房东说。



记者尝试在某平台上下了单,很快收到了入住密码,无需其他的实名登陆或身份认证,就顺利入住。而这个所谓的“民宿”,其实是由一套原本的三室房屋,分割成了三个单间房源分别出租,每套加装了防盗门还有卫生设施。公共区域中,虽然有摆放灭火器,但早已超出有效期。而这样改造后出租的单间房源,小区里比比皆是。


在另一幢楼,记者遇到的一位房客,他入住的房屋同样也是被分割成了配有独立卫浴的三个单间,分别出租。询问房客得知价格:一天253元。



一名民宿管理员坦承,他们就是“二房东”,从业主手里“收房”,改造后再对外挂网。“是公司在管理,差不多我们算是二房东,物业他们都知道的,包括人口办也都知道的。”


属地居委表示,确实经常接到居民反映这些所谓“民宿”扰民的问题。爱博二村居委会一位工作人员称:“如果备案过的,那我们居委出面协调一下,如果没有备案过的,那我们就是要取缔的。备案就是他到派出所登记过,备案过的是不多的。”



在法律界人士和人大代表看来,这些位于住宅小区里的所谓“民宿”,本质上是短租日租房,已明显构成经营行为。更何况,将房屋分隔出租,并加装卫生设施等,还可能涉嫌群租。


市人大代表施政指出:“原来的房屋在小区里面它是用于生活的,不是用于生产的,那么自然在这个原先的设计上面,就会有一些制约性,一旦你转化了其房屋使用性能以后,可能它就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申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邹华也表示:“这个‘民宿’其实也是只是适用于上海市短租管理条例,如果说我们在网络平台当中调取了它的相关信息,那其实是很明显的经营行为了。”



记者在多个平台上调查发现,要注册一个小区里的民宿非常简便,有的平台甚至不需要房产证明、租赁合同,也不需要营业执照。安居客及58同城短租房源平台客服称:“在平台上面进行房东验证,验证完后上传房源信息等待审核就行了。”而美团客服的回复则是:“下载美团民宿app,完成房东验证,房源平台审核完之后就可以了,别的都不需要。”



上海曾经在2023年出台过鼓励乡村民宿的文件,郊区的“乡村民宿”能够申请备案,获得“合法”身份,消防、治安、室内装修及卫生等,也会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审批,但并不包括市区居民区内的民宿。而根据上海2021年12月出台的短租房管理规范,小区里开设短租房,需要符合小区管理规约或取得有利害关系业主的一致同意,属地街镇、公安、城管、消防等多个部门负有监督管理职责。此外,短租服务者还需与属地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在业内人士看来,定义不明,多头管理加上相关平台的审核也形同虚设,让这些居民区里的短租房成为了管理的灰色地带。“利害关系人到底是指楼上楼下隔壁邻居还是整栋楼,其实没有明确的依据,这些网络平台都没有严格履行起它们的职责,看似各司其,实则有所混乱。”律师杨邹华如是说。市人大代表施政也提出:“缺口气的就在于,相关的标准还没有细化出来,希望这个‘红线’划得更清晰一点。”



短租住房价格低、位置较好、手续少,因此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建议尽快在准入门槛和监管机制上进一步细化规范、补齐短板,不要让短租房成为扰民和安全隐患的滋生之地。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陶余鑫 王岑峰
摄像: 丁佳伟 孙佳逊 汪鑫 唐晓蒙 孙明 王毅
责编: 顾怡玫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