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世纪大动迁

时讯

看看新闻

2016-03-17 15:28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被交通难深深困扰着。30年代的马路,早已承受不了90年代的车流和人流。


历史留给上海的跑道实在过于狭窄,堵在马路上堵的会睡着;走从恒丰路桥到汉中路堵了整整40分钟;4点半下班,到家里7点……被交通难搞的精疲力尽的上海人急于摆脱历史的欠债,成都路高架就是搞活交通而不得不走的艰难的一步棋。


成都路,从南到北横穿上海市中心人口最为稠密的四个区。它是一条老的交通干道,但实际上,它原来并没有全部贯穿。其中局部路段仅有7到9米宽,而高架工程要求把路面拓宽到50米以上。在节点有立交桥的地方,则要拓宽到70到80米。


这是一项动迁面波及近10万人的工程。它要求沿线1000多家单位18000户居民忍痛搬出家园,为工程让步。于是,便开始了上海历史上规模空前的10万居民大动迁。





需要自己过渡的动迁


熟话说,长痛不如短痛。但这个短痛需要沿线10万居民来承担,这其中的滋味并不好受。



闸北区丁胜里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解放后一直没有得到改造,这次,成都路高架将从这里经过,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有望乔迁。


但是由于高架工程急于上马,安排动迁户的新房还来不及盖好,成都路沿线80%的动迁户必须拿着政府发给的每人每月60元补助自己找地方暂时过渡。过渡一年多才能真正住进新居。很多年纪大的居民纷纷表示,一年内要搬家两次,实在吃不消。





谁家的孩子谁家抱


1993年的上海,几乎还看不到商品房的影子,如果动迁居民不想在过渡房等待一年,唯一的办法就是伸手向单位要房子,这就是所谓的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有单位可以伸手,也不是所有的单位都能抱得动自己的孩子。




赵老伯的爱人几个月前摔跤导致瘫痪在床,然而老伯的单位又实在没有房子,为了解决赵老伯的问题,动迁组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并由单位领导亲自出面协调,才终于在临沂路101弄为他们落实了一套15平米的房子。


而在沿线18000户需要动迁的居民中,只有20%的家庭可以像赵老伯那样,不需要临时过渡,一步到位住进新居。



打了水漂的装修




而那些住在新公房里的居民,可能还会面临跟多的问题,陈阿姨1983年搬进成都路上的一幢公房,几个月前刚花了5000多元装修,如今动迁的消息传来令她心疼不已,这意味着将近一年的工资打了水漂。




楼下的居民老王则更郁闷,他们家刚花了1万4千多元装修。不过,他还是淡定的表示,为了上海的交通,为了大局,我这点牺牲不算什么。



个体户的安置




相比动迁居民,更棘手的一个问题是沿途个体户的安置。他们不仅需要一个窝,还需要一个碗。这些人,往往是辞掉了十几年的工作,投入全部积蓄甚至负债,在这里开了个门面做做生意,而这次动迁,无疑是敲掉了他们的饭碗。


住在蕃瓜弄的小汪,从干了20几年的国企辞职,并用两套房子置换了这里的一套房子,倾尽了所有的积蓄,准备在这里开门店做海鲜,刚拿到执照还没开业,便传来了动迁的消息。




对小汪来说,这里的门店就是他的饭碗,动迁意味着敲掉了他的饭碗。面对未来的艰难与困阻,小汪表示:这事应该做,我只有服从。只是希望动迁组能给他弄辆有执照的黄鱼车,这样也算有了个谋生的工具。




四个月后,在动迁组的帮助下,小汪终于有了辆电动黄鱼车。



史无前例的速度




由于工程急着上马,大部分居民面临着要找过渡房的困难,因此对动迁基地的工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开工到竣工,工期往往只有6-7个月的时间,这在以往的住宅建设中也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动迁基地配套齐全,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商场,公交车终点站一应俱全。




在1993年不到1年的时间里,成都路沿线10万居民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动迁,为成都路高架让路。




20多年以来,昔日的成都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交通大动脉南北高架。


如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它的路线和宽度深深地影响着。请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的群体,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换取了我们今天的舒适与便捷。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