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0″

视频 | 沪剧团为何要“跨界”演话剧?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2022-02-10 16:01

戏剧家曹禺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经典作品《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之作,曾被众多名家大师搬上舞台,也是被海外排演次数最多的中国话剧作品。昨晚(9日),中国大戏院上演了首个沪语版本的话剧《雷雨》,演出团队是因沪剧《挑山女人》闻名全国的上海宝山沪剧团,那么一个沪剧团,为何不演拿手的沪剧《雷雨》,要演话剧《雷雨》呢?


    

舞台上,在鸟笼般的布景包裹下,《雷雨》中的八个人物,上演了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将人生悲剧推向高潮。尾声处,家庭、身世的秘密,在一个雷雨夜被揭开谜底。最终,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周萍得知自己深爱的四凤是亲妹妹,开枪自尽。有罪的人、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倾盆暴雨般狂飙恣肆的情感、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


演员们说着沪语方言,用两个小时的演绎,倾力再现了经典的魅力。有观众说:“我有时候还是要看字幕,但是情感的表达上,还是能够感觉到的,还是挺震撼的”,也有人说:“因为我们是上海人,听自己的方言更加亲切一点。”一位资深沪剧迷则表示:“演出相当接地气,也是第一次看他们在舞台上用这种形式做,对大家都是挑战,演员都做得相当好,而且舞美音响太震撼了,他们真的是走了一大步。”

  

面对着台下观众的掌声,主演繁漪的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长舒一口气。她说演出之前她很担心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糟蹋经典,“弄这个戏很忐忑,今天从头到尾演下来,观众给我们是足够的尊重,我们感受到话剧剧场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以前演戏一段唱下来,要掌声议论,剧场里这样安静,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没想到后来观众的热情。我们受了两个月的苦是值得的,原来我们在演出的时候看下去都是白茫茫的,因为大多是头发花白的,今天看到了一波年轻人”。


 

华雯排演沪语话剧《雷雨》的想法,源自去年底的一波沪语方言热。沪语电影《爱情神话》成为现象级作品,口碑票房双丰收;沪语舞台剧《繁花》在开演前一个月已全部售罄。但华雯觉得“在看《繁花》过程中有一点我在想一个问题,真的是不看字幕,我一下子听不懂,《繁花》里面的上海话,都是现代的上海语,不是特别标准的上海语言,全剧最标准的是潘虹。如果要说上海话,我们这批人肯定讲得最正宗,是这句话引起的,我们也排一个。”


而之所以选择《雷雨》是因为沪剧也排过《雷雨》,1938年首演至今,一直是沪剧史上的经典,每位沪剧演员都非常熟悉。有沪剧的根基、语言的优势,演员们原本以为排演沪语话剧《雷雨》信手拈来,却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沪剧演员习惯用尖团音来念白,而在此次话剧表演中,为了符合不同人物身份和情感表达,有时需要尖团音、有时则不需要,大段的台词,逐字逐句都要斟酌。


过了台词关,更难的还是表演。为了让演员更为深入理解角色,导演吴汶聪带着大家将《雷雨》原著反复读了七八遍,看了各种话剧版本的演出视频,排练场上,更是亲自示范每个角色,让演员去掉带有戏曲腔的表演方式,用极致的话剧表演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层次。导演吴汶聪说:“《雷雨》中的人物有好多情感叠加,悔恨、惊愕、痛苦,需要把整段情绪通过复杂、立体情感体现出来,对于沪剧演员来说是有一定挑战的,由于剧种的关系,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一样。”


 

这样的排练过程,对演员来说就是一次学习和磨砺,尽管过程艰难,演员们却觉得这条路,值得尝试。四凤扮演者赵隽晴说:"这次演出对青年演员是一次提升、锻炼,也是启示,我们戏能够吸引更加多年轻人来关注,之前有些年轻人并不知道沪剧,但是通过这次演出希望一点点像滚雪球一样,形成氛围,对今后戏曲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沪语话剧《雷雨》在中国大戏院的首轮六场演出,平均上座率突破八成,票房收入已基本覆盖制作成本。更值得欣喜的是,很多年轻观众花钱买票,走进了剧场,这让团长华雯看到了沪剧团试水沪剧之外市场的可能性。近年来,尽管沪剧团有《挑山女人》这样获奖无数的好戏,但她一直居安思危,想给沪剧团寻找更多新路。


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说“沪剧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弱势剧种,要看的人越来越少,《挑山女人》已经十年了,这样的戏我们要一直演下去的,但演下去我们的市场就很不好,不是《挑山女人》,其他质量不错的戏,观众不关心。我一直为这个事情痛苦,买票成了我们最头大的事情,我们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这次我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如果能够给沪剧带来一定引流的作用,我们虽然是沪剧团有点不务正业的意思,去演出一点话剧,但是我想最终还是在为本剧种做一定尝试和贡献。”

 

方言作品,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基因密码,如果没有了方言,地方戏曲、地方曲艺,将成为无源之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随之消失。近年来人们对沪语传承越来越重视,也催生了不少艺术创作、带火了艺术市场。



昨晚,独脚戏名家毛猛达也观看了《雷雨》演出,对于跨界突破,他深有感触。2018年,他与沈荣海,携手策划团队一同打造了原创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以独脚戏传统的双档形式进行演出,又借助脱口秀的外包装,紧贴当下、常演常新,切合观众对笑的需求,引发了整个滑稽戏行业的关注。


从2018年9月首演至今,《石库门的笑声》已经演出了120多场,观众总计近十万人次,今年春节在中国大戏院的两场演出,依然一票难求。昨晚《雷雨》的热演,他看到了传统戏曲、曲艺,不能墨守陈规,必要要创新突破才能发展。必须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市场,“以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专门有个方言话剧团,演过很多经典的戏,我觉得最近几年方言话剧,特别上海话舞台剧已经很少了,这次我蛮激动的。上海话作品应该要发扬光大,传统戏曲要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要不断发展,在传承基础上要发展,一定要创新,要坚守,坚守不是墨守陈规,一定要创新、要有想法、要突破。”

 

目前沪语话剧《雷雨》演出邀约不断,接下来还将赴美琪大戏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剧场演出,一年演出场次将达50场。沪语话剧《雷雨》带来了新观众和新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值得深思的话题,究竟是沪剧本身观众太少?还是上海方言真的很有市场?当很多人对沪剧乃至上海本土文化有忧虑时,为何沪语话剧就有那么多不讲上海话的人愿意买票看?这不是沪剧一个剧种的问题,而是摆在中国所以地方剧种面前的课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海燕 实习编辑:尹翼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