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中秋——新上海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俊杰
2017-10-03 15:33
国庆连带着中秋,8天“超级黄金周”,敢问魔都哪里最热闹?豫园绝对是备选答案之一。
九曲桥、城隍庙,携家带口的人们摩肩接踵,品传统美食,合影留念,享受难得的天伦时光。
过去15年的中秋,余才勤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而她却经历着“小离别”。
“忙得就跟打仗一样,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国庆前的一个周末,传统老字号“绿波廊”,早早进入“假日模式”,松鼠桂鱼、八宝鸭……热气腾腾的本帮菜摆满了每一张餐桌,觥筹交错,满目尽是团聚的场面。
余才勤在十几张餐桌前来回穿梭,点单、催菜、送餐,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餐台翻了三次,余才勤也忙了整整三小时。
“刚开始几年很强烈,觉得很不习惯,人家在吃,我们有时候给人家菜上齐了会躲到旁边偷偷地哭,我觉得很心酸,但是干这一行没办法的,总需要有人的。”
今年除夕,也是在余才勤最忙的时候,她收到了丈夫的短信,那是两段拍自湖北老家的视频,第一段视频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准备着年夜饭,从排骨炖藕汤、金沙年糕、鱼糕,到珍珠园子,传统家乡菜依次数来。
再看第二段视频,年夜饭已摆满餐桌,婆婆、公公、丈夫、儿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一堂,看见爸爸在拍视频,余才勤的儿子还特意向镜头外的妈妈比了个大大的V字。
这边在团圆,那边也在团圆,唯独自己只是个看客。今年中秋也不例外,丈夫、儿子早已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余才勤再一次爽约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
2002年,余才勤随丈夫来沪,第一份工作就在绿波廊,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开始做起。
2007年,儿子出生,老人不在身边,孩子的成长全由丈夫一人照应,余才勤一度想过辞职,这样就能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之上。
为此,余才勤特地观察了儿子半年,发现孩子独立学习的自觉性还挺高,成绩也在班里排名中上,再加上丈夫一个人还应付得过来,也就打消了此前的念头,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按照丈夫王冰的说法,“为了下一代能比我们好一点,我们能吃点苦就吃点苦。”
除了来自生活的压力,最大的“心魔”还是思念。父母辈都是70多岁了,余才勤想过把他们接到上海来同住,不过老人们年纪大了,加之腿脚不便,来了生怕加重孩子们的负担,因而视频,就成了跨越1000公里,陪伴亲人的唯一方式。逢年过节,余才勤还会往家里寄点月饼什么的,“能尽点孝是一点。”
我们想看一看全家福,不过余才勤可以拿出来的,只是些零零散散的合照,“因为只有旅游淡季才能请得出假期,所以每次回老家,家人总是凑不齐,到现在都没拍过一张全家福,也算是遗憾了吧。”
如何克制思念在心中的翻江倒海?在陌生的环境中扎下根来?每一个异乡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惑。余才勤所在的绿波廊,外来员工就占到了三分之一。
谁都有过彷徨难熬的时候,关键是如何适应下来。
余才勤用细致入心的服务回应了此前的彷徨。如今,她能游刃有余地处理食客的投诉,满足他们的需求,顾客的一声感谢,就是工作中最大的回报。而为了跟食客打成一片,她还跟同事学了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她在工作中也深刻感觉到一定要学会上海话才能融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去所以她做个有心人,一边听我们员工讲,来了大半年以后,就可以跟我用一点上海话说了,一点一点,他现在跟上海顾客用上海话交流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经理黄蓉告诉大眼妹。
正是这样的用心投入,一年前,余才勤被破格提拔为楼面经理,许多重要的接待任务,她都参与其中,最记忆犹新的,还是15年亚信峰会的时候,“彭丽媛带着元首夫人在我们花园里面观赏用餐,我就参与其中,所有的点心都是我们绿波廊制作供应的。”如今,绿波廊的菜单里,多了一道“元首夫人特点”,涵盖葫芦酥等三道传统点心,这也是食客们每次前来不容错过的美食,“我们接待的国家元首大概有上百人次了。”说到这里,余才勤满是自豪。
扎根15年下来,上海已经成为了余才勤心中另一个思念所在,“现在对我来说的话,现在是蛮重要的一个位置,比如说过年过节可能跟家里人待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会想上海的。”
晚上9点,饭店提早打烊,满满的一桌饭菜,等待着一批特殊的客人。这是绿波廊每年的保留节目,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菜,不过烹制、端茶送水的则成了餐厅的管理人员,座上宾呢,则是跟余才勤一样,忙碌了一天的“新上海人们”。
“可以经常回家看看父母,做一些我们想做的事情!”
“在上海努力工作,安顿下来,把老人接过来!”
“把上海老味道传承下去吧,让中国人外国人都体验一下上海的味道!”
围着餐桌,举杯,互道一声中秋快乐,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俊杰 实习编辑:黄丽文)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