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视频 | 向夏衍先生致敬 三代话剧人演绎《上海屋檐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朱晓荣

2020-10-29 00:54

“破旧的石库门、斑驳残破的水泥墙、低矮阴暗的亭子间……雨声夹杂着闷雷连绵不断,梅雨季节带着一股无奈的伤逝情怀扑面而来,生存的苦涩与无奈、小人物的艰辛与悲哀,一切仿佛是那么的压抑而令人窒息……”纪念夏衍诞辰120周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剧目:《上海屋檐下》十三年后重返舞台。这是三代话剧人跨越半个世纪全新演绎的海派经典话剧。此版《上海屋檐下》由导演王筱頔执导,即日起至11月1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



《上海屋檐下》是中国现代剧作家夏衍先生于193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剧作,而且可以说是夏衍先生话剧创作中,美学思想转变的标志——通过“小人物”形象自身的感情和愿望去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该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中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生活在大城市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的平凡生活,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及情感遭遇为中心线索,以其左邻右舍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在一幢普通弄堂房子里居住了五户“小人物”,他们为“小事”烦恼的一天,揭示了社会的内在矛盾,使人们形象而真切地看到了旧中国抗战前夕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的社会现实。

“《上海屋檐下》里比较著名的一段关系,就是二房东林志成和他的太太之间的关系。他的太太曾经是他的好友的妻子,他的好友匡复入狱了。”导演王筱頔表示:“匡复这个人物在《上海屋檐下》里也有一些特殊的背景,这个人物曾经被赋予了一些很重要的象征主义色彩。”



舞台上,就当匡复出现在林志成面前的时候,天空电闪雷鸣。“黄梅天是潮湿的、闷热的。在石库门里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头,住着这么几户人家,每一个人的生存空间都非常狭小。我想这种暗喻,这种象征的色彩实际上是反映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民族共同面临的这种苦难。黄梅天的雷声可能很少,但它总是会有的,会去砸开旧时代所有的阴霾和苦难。” 王筱頔说。

现在的年轻观众依然可以从《上海屋檐下》的人物对话中产生共鸣。因为剧中小人物的生活困境、精神困境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可能困境中具体的东西不一样,但是心理状态是一样的。


通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话剧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演绎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体现除了这部剧朴实无华的风韵。王筱頔表示:“该剧完全忠实于原著,真实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希望带给观众现实主义的朴素,并且传达给他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对于最经典的东西始终要保持敬畏之心。”

2020年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25周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创立70周年,上海青年话剧团创立63周年。2020年也是夏衍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夏衍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王筱頔导演的《上海屋檐下》曾于2007年首度上演,以纪念中国话剧的百年华诞;2008年,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开幕演出季中唯一一台来自上海的话剧,在北京上演;2015年,在上海话艺术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复演;2020年,在夏衍诞辰120周年之际再度上演,以向夏衍先生致敬。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朱晓荣 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