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2″

视频 | 学术不端屡禁不止 整治惩戒如何打七寸?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1-19 16:35

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实名联合举报的教师黄某某被认定为学术不端。


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发布通报称,针对举报信息,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所反映的实验图 片、数据、结果等方面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组建导师组 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



校方的通报让“学术造假”这个老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华中农大被举报教师黄某某此前还回应称:“举报不实,已写好针对学生举报的回复材料”。


那么,11名学生为何走到实名联合举报这一步?


1月16日,华中农大11名学生在一封签名按手印的举报信上指出,黄某某存在逼迫学生进行数据篡改,编造实验结果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举报信还控诉,黄某某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采用高压、严苛的方式,频繁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课题组多人产生精神焦虑甚至抑郁。此外,他与两位博士后还压榨学生的劳动力,强迫学生进行与学业和科研无关的私活。



长达125页的举报材料显示:黄某某指导的多篇学术论文中,实验样本与实验原始数据对不上;实验图标数据被修改;同样的实验图片,在一篇论文中标注的是“小鼠肝脏”,另一篇中则变成了“仔猪肝脏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参与举报的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名联合举报是因为不愿意向学术造假低头屈服,参与举报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赌上了自己的学业、事业,希望违反学术道德的老师可以得到应有的处罚。


公开资料显示,被学生举报的黄某某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主任。目前,学院官网已无法查看黄某某的师资信息。



事实上,学术不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普遍现象。仅2023年,国际期刊上就有超过1万篇论文被撤稿,多数是被查出存在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等问题。学术不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痼疾,严重侵蚀着本该纯净清朗的高校校园。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在我国,学术不端现象的孳生与评价体系不合理、学风道德出问题等因素不无关系。在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时,仅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业绩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实行量化管理。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体制,加剧了学术界急功近利心态的蔓延,使剽窃和粗制滥造之风愈演愈烈。


从学生举报的材料来看,黄某某篡改数据、编写造假的行为不在少数。但学校和论文审核方面,为何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一情况? 是纵容还是一时失察?对此,熊丙奇表示,其根源就在于高校特别重视论文的发表,把论文的发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政绩。在这样的导向之下,有不少教师或学生为了完成规定的论文数,可能就会铤而走险,抄袭造假,甚至请人代写论文。虽然高校一直强调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但从现实来看,这种学术不端恰巧“服务”于学校的办学政绩,因此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往往采取轻描淡写的处理态度,有的甚至针对学生的举报,采取不回应、不调查、不处理的消极方式,包庇纵容学术不端行为。破除“唯论文论”,就要根本性改变轻“质”重“量”的倾向。



熊丙奇说,从已知信息来看,华中农大被举报教师学术不端行为较为恶劣,不仅涉及大面积实验数据造假,还涉嫌同行评议严重“失真”。此前也有其他不少学术论文遭撤稿,这表明论文审稿机制存在漏洞。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通常坚持三层审核机制,即,编辑初审、同行专家评议、编辑部主任和主编终审。其中,同行评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同行评议就是期刊或杂志社,收到论文之后会交给相应的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同行专家通常由期刊或杂志社提供,有时由提交论文的作者提供部分同行专家名单及评议,这当中就会容易出现“造假”。


此外,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学术造假的法律规定,因此学术造假并不涉及违法,学术造假人员也不会遭到刑事或行政处罚。当前华中农大回应初步认定黄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接下来理应根据调查结果对涉事教师进行进一步处理。


熊丙奇同时强调,要避免学术共同体异化为学术利益共同体。当前,不少学术研究中并不是按照学术标准来评价学术贡献,而是围绕如何去获得学术利益来进行学术研究。为了快速获得学术利益,就会出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的行为,以虚假的研究去套取科研经费,获得学术头衔、荣誉。而所谓“导师说了算”的潜规则,也让一些有性格、道德方面瑕疵的导师挣脱制度约束、背叛教育初衷,损害了年轻学子的学术热情和信心。说到底,要纯洁学术环境,杜绝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由学术共同体坚持用学术标准评价教授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建立规范、诚信的学术氛围。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崔信淑 严相莉 陈昱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