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7″
中国考古报道

视频 | 实证!出水文物或修正我们对北洋海军的认知

中国考古报道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唐春源 赵寒旭 王琦 王珏 宋看看 陈彬

2024-09-02 11:18

2020年9月17日夜晚,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海域,重达18吨的定远舰铁甲被起吊出水。沉睡了125年后,北洋海军的“旗舰”,7000吨级的铁甲舰——定远舰,以考古实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东亚第一战舰——定远舰


7000吨级的铁甲舰——定远舰是写入中国近代史的巨舰之一,长约94米,宽约18米,吃水深度达6米,是当时西方先进造舰技术的结合体,也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军舰。


这块打捞出水的铁甲,保护的是两门可旋转的主炮。主炮塔以45度斜连式布局,每座主炮塔装有两门沉重的30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单个炮管重量高达31.5吨。这些巨炮的威力巨大,并且能够灵活地同时向前后方发起攻击。


1881年12月28日,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远舰的下水仪式前,时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这样说道:嗣后如遇狂风,或遇御敌,惟望带领各员亦能调度有方,自可无虞。今将尔放入洋面,命名曰“定远”。时至今日,这段文字读来依然让人感到振奋与感动。


1884年,肩负着国家希望与使命的定远舰从德国启航回国;1885年,它正式编入北洋海军,成为北洋海军唯一的旗舰。


(图为定远舰航行照片)


(图为刘公岛原比例复原的定远舰)


北洋海军的辉煌与隐忧


截至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时,共拥有船舰25艘,官兵4000多人。这当中,7000吨级以上的铁甲舰有2艘,速度更快的巡洋舰有5艘。


这支以雄厚装备和规模著称的海军,曾被誉为“东亚第一舰队”,是当时亚洲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然而,光鲜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深深的隐忧。


19世纪的世界海军建设日新月异,常有学者用“青春期”来形容这个时期的海军建设,然而此时北洋海军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了。


日本学者,畑野勇先生曾这样说道:定远舰的出现曾让日本政府感受到威胁,而日本当时最强的军舰就是扶桑号,还不到定远(舰)、镇远(舰)的一半大。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时,定远(舰)、镇远(舰)已经用了9年。也就是从1890年,战争开始前的4年时间里,清政府没有再制造(出现)一艘能令人关注的军舰。日本反而在这4年里迅速配备了巡洋舰,速度快。可以速射的新锐武器装备,“松岛”、“严岛”、“桥立”,可以装备大炮的船,整编待发。


在致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找到了一枚152mm的副炮炮弹。这是北洋海军所使用的同类炮弹中,找到的唯一一枚。


这是一枚穿甲弹,尖端采用了水冷硬化的淬火工艺,但这枚炮弹仍然依靠撞击力进行攻击。在那个快速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改变微不足道。


(图为致远舰152毫米副炮炮弹)


山东大学海洋考古中心的主任,姜波介绍道:速射炮跟传统火炮的火药投送量有天壤之别。在这场战争中,日方舰队上的速射炮一分钟能发射5五到六发,而我们这边的火炮是五到六分钟才能发射一发,所以当时有人曾测算过北洋水师的军舰和日方军舰的火器火药的投送量是1: 20。


历史的回响,文物的见证


今年,是甲午海战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10周年。随着甲午沉舰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关于北洋舰队的更多历史细节也在浮出水面。


从2013年开始,关于甲午沉舰系列考古调查工作启动,经过十年的努力,甲午海战期间沉没的中方战舰已全部找到。


坚硬的铁甲、被烧毁的天幕杆、被炸碎的铜质炮管、变形的子弹、加特林机枪……它们讲述着当时战争的惨烈。


(图为致远舰的方形舷窗)


(图为经远舰被烧毁的天幕杆)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的失败告终,1895年2月,东亚第一舰队的荣光最终全部消沉于海底。


130年后,甲午沉舰文物一件件出水展出,它们实证着战争的细节。文物重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永远需要我们铭记的思考。

编辑: 唐春源
视频编辑: 王卫 朱玲敏
摄像: 李响 张凯
责编: 王琳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