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向校园欺凌说“不” 必须用规则赶走丛林法则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艳琳

2016-12-13 16:05

【视频】侃爆朋友圈完整版 我们该如何对校园欺凌说不?


近日,北京一位家长发文爆料,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的儿子遭遇校园欺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擦过屎尿的纸洒了孩子一身。回家后,孩子哭诉并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医生诊断成急性应激反应,建议在家休息、不要去上学。


中关村二小和医生开具的诊断书


因为距离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整治校园暴力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而且与以往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学校不同,这一起发生在一所大名鼎鼎的好学校——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事件引起了舆论极大关注。

“欺凌”还是“玩笑”,如何界定?


发帖的母亲将此事称为“校园欺凌”,不过,校方则把这个看作孩子之间的“过分的玩笑”,还要求家长“大事化小”。事后,中关村二小校方发布的声明,也被认为是一份不痛不痒的声明。

中关村二小对此事的声明全文


事情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反而激起更大舆论风波,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评论员沈彬认为,中关村二小在接到这起事件报告后的态度让人失望,这也是引起公愤的原因。

沈彬:到底是不是欺凌,我觉得首先应该进行一个非常深入的调查。现在中关村二小之所以引起公愤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可能是拒绝对这个事件做一个非常认真的调查,而是一上来就说什么网络谣言,将采取法律措施,这个是非常失分的地方,也是违背了教育者原则的地方。

而舆论争议的焦点——家长口中的“欺凌”和校方口中的“玩笑”,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定性,到底该如何来界定呢?身为心理咨询师的茆丁从心理指导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

茆丁:如果是玩笑的话,那可能我很喜欢,我愿意,玩完以后我还很开心,下次我还想接着玩,不仅我是这样子,双方都是这样子,然后再玩的过程当中,我还能有所学习有所成长。但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内心很受伤,再也不想玩了,见了这个学校我都害怕,见了这个人我都想躲,晚上都会做恶梦甚至会尿床,拒绝再去学校,那可能就是欺凌的角度了。

而沈彬看来,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到伤害,很可能是从受到歧视开始。

沈彬:有一些孩子明显被孤立了,因为比如说长得不太好,或者有些坏习惯,有一些身体缺陷,或者因为种种原因会被孤立,或者因为成绩差他会被孤立,孤立之后呢,整个周围的小群体就会对他产生某种歧视性,不喜欢他,明确跟他说不带他一起玩。我觉得这样就可能构成了一种歧视,进一步会发展可能成为一种欺凌或说校园暴力。

茆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在校园里,它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心理上的暗示,就是“我不是那个最糟的,我不是那个最差的,不是那个最危险的”,我觉得这至少是歧视,如果有肢体上的冲突的话,那可能算是欺凌了。



孩子被欺负,是忍下去还是打回去?

有人的地方必有纷争,何况是心理承受和处事能力都尚不成熟的孩子呢。为了保护孩子,在目前不少家长圈里,主流的观点会认为,我们应该从小给孩子灌输“丛林法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还之。

沈彬:对这种观点,我存在一定的保留,至少我可以告诉我孩子一个底线,你无论如何不能自己受到伤害,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先保护自己,其次,在能够反击的情况下还是反击吧。

但其实每个家长都有“护犊子”的心态,所以,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而学校老师又不怎么管的话,很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会介入。

沈彬:家长介入的话,可能会把这个矛盾升级,因为你毕竟是大人去打孩子,会把矛盾升级变成一个挺严重违法行为,那就是治安事件了。


评论员沈彬


有人说,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是主流,家长对孩子都太娇惯,过于宽容,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如果继续提倡“丛林法则”“以暴制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长远的伤害。

沈彬: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这个话是对的。这两年,一些非常残酷的视频进入网络,刺痛了社会的心。包括去年美国严惩的一个中国留学生之间的互相伤害案。就是让大家认识到这个东西的确不能再用“玩笑开过头”这种话来搪塞了。对于满14周岁的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担刑事责任,就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要让这些孩子明白,这种故意殴打行为不是开玩笑,是触犯法律。应该让他有这根弦。

校园欺凌为何发生,学校、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

心理咨询师茆丁认为“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是获得了利益的,没有一个人是受益者”,我们更需要去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在这样两个孩子身上,孩子在处理自己纠纷的时候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和心理?从这一点来说,孩子所处的社会关系,即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难辞其咎的。


心理咨询师茆丁


茆丁:每一个孩子都来自家庭,他们在自己的家庭当中,学习到了最早的人际互动方式以及获得别人尊重,获得别人关注,获得价值体现的那些方式。所以他们是从哪里学到的,用这种方式来和自己的同学,或者是比较近距离的人去互动。也许是从家庭学来的,也许是他所在的社区学来的。有一些是家长的价值观,有一些甚至可能是社区给他渗透了这样的价值观。可以看到,有一些年纪小的朋友,他所接触的一些(带暴力倾向的)影视材料,他如果没有更多的辨别或者没有更多教育的引导,很有可能就会误以为我要成为影视作品中那样的人,要以此为荣,这也是挺危险的一种事情。

网上对此事的一项调查“你认为遭遇校园欺凌之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46%的网友表示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家长。25%的说是要想办法找人帮助来报复。9%的人是选择了忍气吞声,还有22%的是选择的报警。而对于“怎样才能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有34%的网友表示,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37%的朋友是选择了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引导,22%的是选择了警方应当加强校园巡逻。还有7%的网友称,顺其自然,学生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身为家长的沈彬看来,其实发生这类事情,社会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去解决。不管是校方还教育主管部门,都很难做出一个让各方,包括社会舆论都满意的解决方式。

沈彬:我们知道很多孩子喜欢告状,但他告状的原因,其实我认为是一种寻求保护。但是很多情况下,老师并不是很好的起到这个保护作用。我们知道这个被打的孩子可能心理受到伤害,但这个打人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长久以后呢,班级里可能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这孩子其实有一种打人的特权了。我强调的是社会,特别是学校,对于欺凌问题要足够重视,一旦有这个欺负的苗头,或者一些歧视、孤立的苗头,社会应该重视,整个学校应该重视。我觉得这个困境必须得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解决,要么老师管,要么教育部门或者有一个比较通畅的其他渠道去管,而不是让小朋友自己用最简单的丛林法则去解决。

茆丁表示,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国外面对“校园欺凌”的处理,是有一些措施可以借鉴。

茆丁:国外不仅仅是校方处理,社会工作者也会介入。国外孩子的社工还有他们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咨询师会介入到这些学校的处理过程当中去,他们会约谈的不仅仅是受害者,也会更多关注实施欺凌的学生,比如,向他们了解,当你看到你的同学是那样地被羞辱的时候,你内心的体验到底是什么?你是觉得很麻木还是觉得很兴奋?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作为家长,沈彬非常赞同九部委这样的举措,他更认为要处理好校园欺凌的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议题,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编辑:孙燕)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