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视频 | 赤子丹心深海见证: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 周云

2019-07-25 14:33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岁的长者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载人深潜器,9天内三次下潜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在深海首次获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他,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人们只要一提起他,就肃然起敬、赞不绝口。他以非凡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带领着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执著探索海洋科学的奥秘,奋进不息、永不懈怠,彰显着一位为人师者、科学大家顽强的奋斗精神和炽热的科学情怀。



长年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推动我国深海科学研究


“我国的海洋事业目前正经历着自郑和下西洋600年来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自主奋斗,才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理想。”汪品先院士说。正是这份紧迫感和使命感,让他数十年来,从未曾停歇过奋斗的脚步。


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后,汪品先院士开始投身于祖国的海洋地质研究领域。近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深海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着他一辈子。


以办公室为家,全年无休,即便是节假日的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他感叹“最缺的就是时间”,这份持久奋斗、倾力拼搏的干劲令年轻人也自愧弗如……怀着这份常人难以理解的痴迷、挚爱,他以超凡的意志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带领着团队,矢志不渝地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目标进发,让当今国际深海科学研究领域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声音。



对于这位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来说,这次西沙深潜已是他亲历的第五次南海的科考,对于他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意义。“我这次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真的是进入了海洋的深处,看到了深海世界的一角。”他说,让他感到特别骄傲和激动的是,这次南海下潜不仅乘坐的是中国科考船,而且搭乘的是国产率高达95%的载人深潜器。说到这次的科学发现,他语中溢满兴奋:“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南海发现了深水珊瑚林,这对于理解南海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创新的源泉在自然界。要想获得原始性的创新,你就要自己深入自然界里去,而不是在别人的文章里找新意。”深海科考归来,汪品先院士有感而发,他告诫科研人员,“科学考察就是学术的前线,科研工作者要多到自然界去,要自己直接接触自然,这样才会有科学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深海研究的深入推进,汪品先院士对地球系统科学不断提出新的思考。“环顾世界,地球科学正在整体进入转型期,从学科越分越细的现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机理的系统科学新高度。其中,海洋科学的立足点正在从海岸、海面转入大洋深处,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自2010年起,在他直接推动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已连续举办五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2018年,汪品先院士基于20年课堂与科研实践、历时三年编写而成的新著《地球系统与演变》出版,展示出“地球系统科学”是整合各种学科、探索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将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的学问。

        


带领同济“三深”团队,迈向深海大洋


“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基地,接连主持南海数次深潜航次。“我很高兴自己跟‘深网、深潜、深钻’这三样事情都有关系。” 汪品先院士说。


作为一位富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敏锐洞悉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带领着同济大学“三深”团队,一直积极推动着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不懈奋斗着。



回首20年前,正是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不到一年,就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这个航次采集了5460米的深海岩芯,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种创新成果,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此后,2014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又在南海成功执行了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完成IODP349、IODP367、IODP 368和368X这4个航次。汪品先院士是其中最有力的推动者。这些航次的成功实施和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不仅提出了南海成因的新观点,使南海成为全球地质研究最好的边缘海之一,而且带动建立了我国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海研究队伍,推动我国的深海科学进入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同时还推进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理论认识,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




进入21世纪,海底观测系统的竞争成为围绕海洋的国际之争。在汪品先院士直接有力的推动下,由同济大学牵头的我国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迈出标志性进展。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建设,作为海底科学观测网重要组成部分的监测与数据中心开工。这一大科学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助推力量。


自2010年起,汪品先院士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南海深部过程演变” 的指导专家组组长。这一我国深海科学领域迄今最重大基础性综合研究计划实施8年来,吸引了全国30多个单位7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运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去年5月的南海深潜正是汪品先院士亲自参加了8年“科学长跑”的最后一圈。这项研究计划对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过程和现代深部过程,获得了一系列科学新发现和创新性认识。让他倍感欣慰的是,我们能在国际上证明“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主要是我们中国人领头取得的”。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史晓云)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