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视频 | 昼夜不息,奔腾向前,上海书写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时讯

澎湃新闻

2020-05-21 09:17

“两会”初夏而至,正值特殊之年,备受各界期待。


于上海而言,心有嘱托,手绘蓝图,眼观世界,笃定而行。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上海考察,鼓励上海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无论是疫情防控,抑或是城市治理、经济发展,其攻守之道,上海收放从容,进退裕如。


疫情之下,1649名白衣战士溯江而上,以行动诠释上海担当;一城之内,前瞻、精细、高效防控,众志成城织就“魔都结界”;新冠防治“上海方案”,正向世界传递;复工复产,烟火气回归申城。


面向未来,上海气宇轩昂。自贸区新片区、科创板和长三角一体化,三大任务进入“全面施工期”;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佳期”已定;危中寻机,在线新经济正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范本,在上海渐渐清晰。


攻坚时刻,迎风踏浪,上海锚定未来,正蓬勃生发。


放眼全球,开放正当时


2020年5月11日,时隔107天,上海迪士尼重新开放,成为疫情下全球首个重新开放的迪士尼乐园。


这不仅仅是一个乐园的开放,它既承载了人们回归日常的渴望,也是上海抗疫形势持续向好的例证——在应对疫情大考时,上海在全球城市中交出了出色答卷。



这并非上海首次抓住全球的目光。可以说,放眼全球,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彰显中国开放的决心,本就是这座开埠一百多年城市应有的题中之意。


2019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而在前一天,进博会欢迎宴会上,习近平如是介绍上海,“近代以来,上海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近几十年来更成长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数据见证着开放的成果。按一年计,首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第二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


“越办越好”的进博会,势必为全球经济“寒冬”点燃“一把火”。不久前,第三届进博会宣布将如期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线下举办,此举意义深刻——在全球经济压力下行及疫情笼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扩大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


在对外开放中,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成长为一张新王牌。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随后不久,震动市场的“临港50条”问世,加足了发力“燃料”。


今年5月16日,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


自揭牌以来,高端产业项目和总部企业加快向滴水湖畔聚集,东海之滨的这只“金凤凰”已然掀起了全新的改革开放之风。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增设新片区“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是要构筑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


2019年,上海在全球视野中频繁亮相。比如,在上海诞生的国产阿尔茨海默病新药GV-971有条件获批上市。再比如,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上海是“主场”之一。



科技创新,上海一直步履不停。黄浦江畔,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时间”智联世界;滴水湖边,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全球“最强大脑”。如今,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刚刚度过它的11岁生日。而围绕创新策源,科改“25条”,将更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角逐全球的决心,让上海获得了世界青睐: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由46位上升到31位,作为样本城市之一,上海贡献了55%的权重。



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上海不久前又重磅推出“世界会客厅”,吸引国内外人员、资金、信息、产品近悦远来。2020年4月11日举行的北外滩开发建设动员大会透露,未来,将有约100家总部企业落地北外滩地区。480米的新地标,也将成为浦西制高点,与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遥相呼应。


在国际舞台上,上海代表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让世界惊艳,归根到底,是上海坚定制度自信,用好制度优势。未来,这些“基石”将继续助力上海实现更深层次的开放,力争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


对内开放,发展高质量


在上海,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一直齐头并进。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一体化示范区于2019年11月1日挂牌成立。


除了竞逐世界级城市群,它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成为对内开放的核心承载区。


对内开放不仅仅是拉动内需,资源互补,更根本的,是在制度上破而后立,以创新的姿态做全国的探索者与排头兵。


比如,示范区率先探索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如今,在这片以生态绿色为特点的热土上,华为、阿里巴巴已被吸引而来洽谈项目,印证了“有风景的地方会有新经济”。



同样发挥深化改革“试验田”示范效应的,还有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这并非简单地增加一个板块,它不仅把全国范围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目光聚焦到了上海,也架起了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通道,标志着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和成熟。


2019年7月22日,黄浦江畔一声锣鸣,见证了科创板的诞生。如今,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破百,市值突破1.5万亿元。中国资本市场迈入新时代。


这种敢于开放创新的自信,则源自一贯的底气——科创板鸣锣的所在地浦东,本就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开放先行者。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为了让浦东再立潮头,上海已于近一年前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市级权限内给予浦东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赋权。


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下,奋勇一搏的浦东将成为撬动上海及早突围、逆势向上的支点。


创新精神造就“浦东奇迹”,而这又何尝不是激发上海城市活力的源源动力,“五五购物节”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不遗余力“造节”促消费,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区委书记、区长争相走入直播间带货,老字号变身新“国潮”,在线新经济强势发力......“五五购物节”既向世界传递了加快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又亮出了在传承中创新的国际消费城市新招牌。


黄浦江畔,未来可期。



经济有韧性,治理现代化


在全面开放的语境下,去年上海经济保持“6速”增长,实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逆势上扬。


强大的经济韧性背后,有一套成熟的、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作为支撑。


首先从人的感受出发,无论是市民游客,还是外来商贾,越来越多来到上海的人产生这样的认同感:安全、有序、精细、高效。


这背后是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在起“牵引”作用。


“一网通办”从提出雏形、上线系统到完善升级已有两年多,成为上海率先打出的政务服务品牌。如今,市民企业提交的材料越来越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各类事项将从“能办”转向“好办”。


另一张网——“一网统管”也在为城市运行带来实在的变革。


“对于‘一网统管’,基础设施建设也好,场景应用开发也好,业务流程再造也好,都要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不能搞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李强特别予以强调。


“一网统管”所要着眼的核心是“高效处置一件事”。在这个基础上,已完成1.0版本建设的“一网统管”正在加紧打造2.0版本。上海正通过“一网统管”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从应急处置向风险管控转变。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重点聚焦的就是“治理”。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越是复杂的民生问题,越需要有所作为,这对上海尤为重要。过去一年,上海始终把“老、小、旧、远”等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发力方向。


颁布加装电梯新政,为“悬空老人”实现最迫切的下楼愿望;以立法的形式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进而成为“新习惯”……


从“底线民生”升级到“品质民生”,上海对社会治理新路子的探索,将成为“中国之治”的生动例证和时代样本。


初心与使命


疫情打乱了城市原本的节奏,上海迎来突发应急能力与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大考。


自今年1月拉响抗击新冠疫情警报以来,上海各部门协同作战,全社会万众一心,为这座超大型城市筑起了一道道坚强防线。


事实证明,疫情不会改变这座城市应有的使命、定位和担当,只会让它们更为凸显。


“疫情面前,共产党员先上。”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金句,也成为疫情中,上海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有力印证。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上海派出1649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其中有700多名党员。


从“守城门”到“守国门”,上海出色应对防疫阻击战,也离不开全社会的众志成城。从政府到社区、从组织到个人,上海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统”。机场、道口、医院、社区,上海的防控闭环一直针脚细密。




诚如李强所说,要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有温度有活力,让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安心踏实。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以更有效的防控成果增进群众信心、以更有力的发展举措增进企业预期。


2月10日,上海企业正式复工,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重新响起隆隆机器声。在防疫与发展的平衡点探索中,上海各行各业有序推进,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甚至于一店一策,走出了自己的复苏之路。


与此同时,被疫情抑制的消费潜力得到巨大的释放,在线新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各类“云端经济”也应运而生,并孕育出新的消费场景和趋势。这也意味着,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状态下,上海仍然以开放的姿态同全球资源要素保持紧密连接。


同样紧密的,还有精神的连接。如今,兴业路上的行道树,仍静静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回望这一段难忘的战疫经历,不少人选择来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党史,感悟初心。5月12日至6月7日,《信仰的力量——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图片文物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这也是中共一大会址“四史”教育的一部分。正在着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上海,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