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0″

视频 | 百年画卷|青春力量托举“中国天眼”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楚华

2021-06-29 21:17

浩瀚宇宙,星辰大海,想要探索更多宇宙的奥秘,一双锐利的“眼睛”必不可少。

 

位于贵州黔南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能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这个国家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建党百年前夕,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走进贵州大窝凼,零距离接触“中国天眼”。

 

国之重器展现“中国速度”

 

清晨,“天眼”核心部件—馈源舱从140米高空中缓缓降落。每隔一段时间,馈源舱需要进行维护,而今天恰逢它回归。维保工程师进入闷热的舱内,对这个重量达30吨的望远镜“瞳孔”进行细致的检查。

 

业内又将“中国天眼”成为FAST,它看上去像一个银色大锅,表面面积足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2011年开建,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FAST维保工程师雷政在馈源舱内部为我们记者解释到,每一个月就要给特定的部位打上润滑油,这可以让馈源舱的指向更精准,接收到更多的外太空信号。除馈源舱外,维保人员还要对悬挂馈源舱的6根400多米长的钢索进行检测。

 

FAST团队年龄不足40岁 核心骨干皆是党员

 

在这个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青年团队,绝大多数都是党员,最短的党龄也有五年。

 

自2005年加入FAST团队,孙京海一待就是16年,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他和团队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对这个跨度500米的超级望远镜进行精准控制。

 

孙京海说,“起初,无论是反射面的控制,还是馈源舱支撑的控制,团队都不知道如何去做,随着不断摸索、试验,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逐步完善成体系。”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党员精神传承不息

 

从立项到正式运行 ,“中国天眼”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为全人类探索宇宙作出卓越贡献。而故事的起点,是人民科学家、FAST发起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

 

上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提出要建造直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世界上最大望远镜的口径是350米。南仁东用22年,将国人的星空梦想照进现实。

 

2017年,南仁东病逝。但他开创的事业,仍在继续。FAST团队从最初的5个人,已经发展到100多人。目前共有四代科研工作者,投入到这个项目之中。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称,在FAST建设的调试的过程当中,我们共产党员发挥了非常中坚的力量,这也是南仁东精神的传承。

 

今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面向全球开放,开始接受全世界天文学家的观测申请,帮助他们探索宇宙奥秘。这个位于贵州大窝凼的中国超级工程,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的世界舞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楚华 编辑 张庆 方梁 郝苗苗 黄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