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4″
看懂上海

视频 | “人民城市”五周年 “首提地”的答卷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宋懿舒克方梁杨臻

2024-11-02 02:00

20191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二十大将“人民城市”理念写入报告,发出了“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时代号召。


五年来,上海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着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力争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的样板。


那么,上海打造出了一份怎样的“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答卷”?东方卫视《今晚》特别节目“看懂上海”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中心主任彭勃与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亮,一起解读。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杨浦深耕绘就生动画卷


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杨浦滨江,筹备已久的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将于112日正式开馆。5个主题展区、25个专题展项,让市民游客充分领略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生动图景


展示馆开篇的“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展示出杨浦“昨日”积淀下的深厚底蕴,也成为今日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独家资本”。二楼的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齐头并进”,显示杨浦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动力。


展示馆三楼,上百幅照片“定格”了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变身,其中就包括凤南一村拆迁的故事,颇为吸睛。凤南一村“拆落地”项目是2023年上海最大体量拆除重建项目,仅用五个月余就达成1813户居民征询、签约、自主搬迁“三个百分百”。近百场专题研讨会、20多版改造方案,遵循民意贯穿始终。



此外,通过保护利用文物资源推动滨江岸线转型发展,杨浦区将一条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沿途博物馆、艺术中心、时尚中心与咖啡馆密布,市民可逛可看可玩可坐。同时,借助百年大学的深厚底蕴,杨浦区近年来深耕“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汇聚美团、抖音、B站等数字经济头部平台,布局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条“发展绣带”也逐渐成形。


五年前,习总书记在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提出“人民城市”理念时,现任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亮当时就在现场,“总书记说的,公共空间要扩大、要提质,要让市民群众在这里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钱亮看来,总书记对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改造、提质乃至上海的城市发展都寄予厚望,“首先是更高的温度,希望我们在城市改造过程保留住人们的乡愁;其次是更大的密度,即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看到,杨浦滨江从曾经的制造业大厂集聚地变为互联网大厂的集聚地;第三是更深的程度,无论建设者或是市民群众,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解程度都在加深,成为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最大动力和方向。”


共享之城: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近年来,上海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对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空间进行“精工绣”,以更多“小改变”带来更多“小美好”,撬动民生“大幸福”。


位于浦东滨江核心区的“双子山”,9月下旬揭开面纱、开门迎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超过32万人次前来游玩。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一座山,并非心血来潮。7年前,一场有2万多人参与的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大调查中,有市民提出,希望在市中心建设"绿水青山",以弥补上海少山的遗憾。经过7年建设,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组成的"双子山"平地而起,如今,这里已成为沪上新晋“顶流”。


如何激活废旧空间,也是上海城市微更新行动的重要课题。今年年初开放的新境地公园,提交了它的“解题思路”。谁能想到曾经的一个废弃货运站,如今,附近的市民可以来此“看看花、散散步,带小孩玩玩游乐设施”。


好环境,要让人民共享。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生态空间规模增至1200公顷;瞄准到2025年建设“千座公园”的目标,目前全市已有和新建公园已经达到832座,包括浦东世纪公园等诸多公园尝试拆除围栏,24小时开放,变身无界公园,进一步推动公园绿地和城市生活有机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更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栖息地。



钱亮认为,推进黄浦江岸线贯通还江于民,无疑是“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生动实践,但不能停留于表面,城市建设者应该思考“如何将最好的服务留给市民群众,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钱亮举例说,杨浦滨江岸线贯通后,防汛闸门一般在防汛季节关闭平时打开,打开时有一道“小小”门槛给残障人员进出造成了不便。相关部门接到问题反映后,立即对防汛闸门地段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这个细节,也让钱亮收获了一个体会,那就是“人民城市”理念伟大而深远,实践却是具体而微的,“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去更新公共空间的友好度,让更多人更好地享受黄浦江这个最好的资源。”


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还要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让人民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近年来,上海在养老服务、基层医疗、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做到需求回应“无死角”,让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幸福清单”。比如,黄浦区的一所闲置仓库摇身一变,成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微助餐、陪同就医、夜间上门陪护等服务一应俱全。以往在二、三级医院才能配到新上市的创新药,如今在社区医院也能配到。各区区域医联体内常见病、慢性病以及通用名药品,上下衔接吻合度达到80%。,为患慢性病的老人带来极大便利。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挂号难”、“看病难”,上海深化分级分类诊疗,推动36家大医院50%的专家号源下沉基层,社区医院门诊量占常住居民门诊总量上升到38.9%



五年来,上海以滚动实施“民心工程”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一系列行动,擦亮人民城市幸福底色。到20227月,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累计解决11.7万户群众“拎马桶”问题;累计启动实施34个城中村整体改造。聚焦“一老一小”,上海已累计加装电梯9773台,为2.9万户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照护床位6000张,全市老年助餐服务场所也增加到1926个;全市普惠性托育机构比例提高到70%


“这是一座越来越让人难以离开的城市”,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中心主任彭勃称,他本人已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切身体会此地生活的“舒适、便捷与高效”,这得益于上海一直在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站在新起点,上海要进一步当好百姓的“服务员”,在彭勃看来还应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继续打造社区公共服务的综合体,更好发挥社区服务的集成效应;二是在规划、设施配套与服务供给等方面,更加精准地匹配超大城市市民多元需求;三是打造好公共服务的生态圈,持续地满足超大城市市民对于高品质服务的需求。


共治之城: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成为题中之义。五年前的11月,总书记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五年来,这一“家门口”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将数千条百姓呼声上报立法机关。


眼下,虹桥路上的上海市盲童学校门口,人行道连接过街斑马线的坡道处,已安装了最新的提示音响设备,学生们可以在过街提示音的帮助下安全通过斑马线。


这一贴心的设计,源于去年举行的一次立法意见征询会。当时,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人员走进盲童学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和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征询立法意见。一位老师建议,在特殊学校周围的交通信号设施上,加装提示等装置,于是,便有了现在盲童学校门口的无障碍


小小的一件提示音装置,正是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全过程的人民民主”的真实写照。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个设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今年8月底,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累计听取97部国家法律草案,上报建议3200多条。



彭勃认为,让普通百姓参与立法、参与城市治理,实际上打造了市民参与影响关键决策的“民意直通车”,其积极意义在于缩减了流程,减少信息偏差,可以准确、完整、迅速地表达民意。当前,上海市聚焦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广泛开展人民建议征集,表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充分性与高效的特点,“这种在基层协商共治,其实发挥了上海一直以来的优势,让民主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


共同治理,需要群策群力,也离不开科技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近年来,上海精心编织“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两张网,让超大城市精细化高效能治理成为可能。


打开“一网通办”网页,填报信息、上传纸质材料图片,五星体育项目经理王琼为十一假期在东方体育中心举办的冰雪项目2024上海超级杯活动,进行了安全许可申报。以往类似的申报,走线下流程得花费一两周时间。


90后创业者刘祖蔷,前不久为了开刨冰店要办理各种手续。而得益于上海的开办餐饮业“一件事”服务,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可以直接在手机APP上面填写信息,就会出来所有相关的程序,而且施工团队直接拿材料去找街道或者找物业报备就行了。”



问需于民,服务于民。近年来,上海依托数字化发展,全力打造“两张网”。目前,“一网通办”累计用户已超过8000万。截至今年1014日,日均办事41.96万件,其中政务服务好评率达到99.95%。“一网统管”已打造28个“高效处置一件事”标杆场景,包含了应急、消防、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城市安全保障工作。


在去年的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上海“两张网”建设获评全球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最佳案例。上海善治,正在为世界带来新思考与新经验。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兴起,政务服务不断向线上转移扩容,也给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在彭勃看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必须要抓住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标”。


具体来看,政务服务向线上转移扩容,其出发点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人民谋求幸福的生活创造客观的物质条件;其次,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律,旗帜鲜明地反对数字形式主义即反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唯有这样,才能运用数字化将治理效能高效地发挥出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彭勃看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奋斗之城:海纳百川 让人成为城市发展最大动力


作为一座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乃至全世界来上海工作、生活、投资、兴业的外来人口。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时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切实解决基层奋斗者的宜居安居问题。


来自山东的刘婷婷,去年10月带着2岁的儿子来上海和丈夫团聚,一家三口住进了闵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这里租金实惠,厨房、洗衣房、浴室、图书馆等设施齐全,邻居们也来自天南地北。



长白路上的创寓,是杨浦区不少科创公司单身白领的热门住所,投入使用一年半以来,入住率维持在90%以上。考虑到住户的实际情况,公寓单设了女性友好楼层和猫咪楼层,同时还配备了24小时安保。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截至今年9月,已建设筹措39.3万套(间),完成规划目标的84%。已新增筹措供应床位约2.6万张,完成年度目标的87%



一座人民城市,必定也是一座群英荟萃之城。不仅外地来沪的务工人员能找到归属感,上海也在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和营商环境,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全球人才。


作为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重要集聚地,张江药谷目前聚集超过8万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科学家占比高达65%。人才资助、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便利措施,让海外人才“拼事业”更有保障。海归博士刘藤远入职仅半年,就成功落户上海。



而在临港新片区,除了就业机会,还给国际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社区公寓自20198月揭牌以来,已认定人才公寓超5200套,累计保障各类人才超过6400人次,引进人才落户9.7万余人。对于一些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符合条件的人才,还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购房补贴。


在钱亮看来,上海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文化传统城市,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移民城市。各种人才的聚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最根本的动力,因此上海必须不断地从安居、落户等方面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就个人而言,我最为幸运的就是滨江建设者和市民群众的这两种身份合二为一,因此对‘人民城市’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彭勃认为,打造一座“人民城市’过程可能是永无止境的。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在创新治理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在彭勃看来,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上海是复杂多元的市民的集合,市民的需求复杂多元,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精准地匹配他们的需求,上海在建设现代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任重道远。超大城市的市民,会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不仅要有还要好,不仅要好还要精”,上海在这方面要有动脑筋发力气才行。“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包括大家一起来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定会把上海打造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实践地。

编辑: 黄艳琳李瑶
责编: 杨龙跃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