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7″

视频 | 彭湃:烧地契换布衣 地主少爷成“农民运动大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21-04-06 12:50

“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食白米。咚咚咚,田仔骂田公……”


这样的童谣是上世纪20年代广东海丰乡间流传的。如公鸡报晓,它在呼唤农夫醒来。有意思的是,童谣作者是海丰一地主家的少爷,26岁的彭湃。


他家庭是一个大地主,放弃优越的地位,放弃家庭的富有,放弃一切。


童谣写于1922年。那时,中国共产党在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同时,也派出力量发动农民运动。彭湃只身走进中国的乡村,走到了最广大的人群中间。



我们农民,是世界生产的主要阶级。人类生命的存在,完全是靠着我们辛苦造出来的米粒。我们的伟大和神圣,谁敢否认!可是,我们农民,几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无日不在无智饥饿压迫的难关恶战苦斗以维残命!——《海丰总农会成立宣言》


因为目睹了农民的苦难和伟大,彭湃“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


彭湃认定中国就是农民为主。农民能够解放,一切都解放了。


四年后的1926年1月,彭湃写下著名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民运动的专著。


又过了一年,彭湃领导了著名的海陆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这一年,彭湃31岁。


辛亥革命的元老廖仲恺有一句名言:“吾人其不欲国民革命成功则已,否则必先去干农民运动。”可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却是一位留洋归来的少爷,他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掀起了一场革命。


海丰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广东省汕尾市西南部,背山面海,东晋时置县,取名海丰,意思是南海物丰。



海丰龙津河畔的这幢白色洋楼,是彭家的祖宅。1896年10月22日,彭湃就出生在这里。他原名彭汉育,因排行第四,人称四公子。


彭湃他也比较聪明,而且比较好学,他出生了,家业很兴旺。他的爷爷特封建,认为我这个孙子给我们家里带来的兴旺,所以给他的母亲讲,你要好好培养他,他可是我们家里的千里驹。


彭湃后来这样自述家况:“我的家庭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


在这个家里,被寄予厚望的彭湃受到了良好教育。他7岁背诵古文,9岁给家里写春联,还擅长剪纸绘画。但10岁那年,彭湃的嫡母和父亲相继去世,生母承担了他全部养育之责。


他的生母叫周凤,家里很穷她是以妾的身份嫁给彭湃的父亲的,就生下了彭湃。


彭湃受母亲影响,生在富贵人家,却没有阔少爷的习气。他常和穷人家的孩子交往。母亲回忆——“说起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故事便要大声痛骂,县里权贵人家的门口,连经过也不喜欢。”


但这位旧制度的叛逆者,面目却是驯良的、柔美的,脸上常常浮着笑意。和那个年代的许多革命者一样,彭湃的革命之路是由同情穷人开始的。


他特别同情穷人,特别那个讨饭的,乞丐来到他家里头,他叫家里人,马上拿饭给他吃。


看到人家租交了以后,米缸就是空的,所以说他感到不合理,想到自己不用劳动,吃的是大鱼大肉,穿的是绸缎。


虽然是大地主公子少爷,但是同农民有千丝万缕这么一个关系。


1913年,彭湃高小毕业考入县立海丰中学。彭湃是它第一批学生。这一年彭湃17岁。


辛亥革命后,学校教育新旧交替,海丰中学很快成为新学和旧学争夺的中心。但同情弱小、追求新知的彭湃,更倾向新学。他与同学发起一场“择师运动”,抵制只懂念经诵道、不关心民生疾苦的旧式教员,欢迎有新学识、新思想的老师来任教。


当时海丰有个著名的学者叫林晋亭,这个人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他就给学生灌输新思想,就是说从学生开始,就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对那些不合理的事情特别关注。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


彭湃自小就读文天祥的《正气歌》。学校背后五岭坡上的方饭亭,就是为纪念南宋名臣文天祥而建的。当年文天祥领兵抗元退守海丰,在五岭坡不幸被俘。彭湃常和同学们在方饭亭聚会,畅谈国家大事,讨论社情民生。


四年中学毕业后,彭湃考取了公费留日生资格,在1917年夏天东渡扶桑。这时,他给自己改名“彭湃”——如浩瀚的大海那样汹涌澎湃,去冲刷黑暗社会的浊水。


攻读了一年日语后,彭湃在1918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


这年3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日本军队由此可以在中国所谓的“军事行动区域”自由行动。这引发留日中国学生愤慨。不喜欢照相的彭湃邀同学拍摄“国丧纪念”照片,“以示国仇之不忘”。


后来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日本,留日学生在东京举行国耻纪念集会和游行。彭湃参加了,被警察打伤。


投身于社会运动,总能使彭湃获得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


他就认识到了,光是这一点不够,要怎么样改变中国,要挽救中国,要改造中国。


他说:“出国留学,不是出来镀金,不要挂个空招牌,应下九牛二虎之力,学点顶用的东西,于国于民才会有益。”彭湃一直在寻找救国之路,甚至试图从基督教《圣经》“平等”、“博爱”中寻求救国救民的方向。


早稻田大学是日本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重镇。在这样的背景下,彭湃读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也结识了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先驱堺利彦、大杉荣等人。


他就认为是打开了天窗,就是在黑暗中,打开了天窗,见到了光明,他就信了,信了马克思主义。


在早稻田大学,彭湃加入了好几个社团。建设者同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这是研究社会主义等各家学说,为克服资本主义弊端寻求“合理社会”之路的一个社团。重要的是,它不仅研习理论,也做社会调查实践。


建设者同盟,它重点就是研究农民问题,所以说彭湃对这个很感兴趣,就下了农村,和农民打交道,他同情那些弱势力,同情农民。


建设者同盟的成员是有志于改造社会的年轻人。后来建设者同盟的骨干、日本农民运动健将和田岩病逝,彭湃写道:“闻他因到乡村去,十几日没得睡眠,回来发生胃肠病,一命呜呼……唉!我的泪要滴下来了!”

 

两年半后,因祖母病重,他提前回国了。回国前,他还是赶着完成了毕业论文。这是1921年春。


日本留学归来,彭湃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彭湃回来了以后,简直他就是大家的偶像,那些青年学生、进步学生,就要求他担任教育局长。


他不到广州当官,他就在家里头呢,组织海丰社会主义研究社。



这一年10月,彭湃被任命为海丰劝学所长,就是后来的教育局长。他像普通教师一样,在海丰中学、陆安师范、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去授课,开了美术及自然常识课。


家里本来要他留洋的目的,回来是要光宗耀祖,他家里没有官,没有官受人家欺负,是这样的。


母亲因此反对他做教育,彭湃却对母亲说:“儿之机会来了。”


他认为通过办教育,宣传革命思想,以后来兴办实业,这样来改革中国,当时有很多人主张实业救国嘛。


那时,学校教育仿照日本学制推行新学。经过调查,彭湃发现“农民怕新学如怕老虎”。


海丰的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缴税,但是读书要交现钱,很多农民兄弟是没有现钱交,是读不了书,百分之八十连名字都不会写。


现在的教育费,从贫民手中取出者实在不少,但贫民却连丁字都不解!常见智识阶级所谈论演说的,贫民阶级好象“鸭仔听雷”,一些不懂!这岂不是现社会一种怪象吗?教育与贫民分离,这是个铁证!——彭湃《劳动者同情会的缘起》


于是,彭湃组织“劳动者同情会”,“以促成教育和平民相接近”。他由此开办了各式平民学校,还特地增办两所女子学校。他总是希望“从教育入手去实现社会的革命”。


但女校开办了,有校长、有老师,就是没有学生。


原来海丰是挺封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怎么办呢?于是,彭湃就首先从他的原配夫人蔡素屏,还有他的嫂子、弟媳,她们来带头,穿的那个学生装,那个学生装是很漂亮的,上面是白的,那种扣的那种衣服,下面是裙子,条件好的是皮鞋,一般的条件就是布鞋,很漂亮的。那个时候,那是很时髦的了。所以大家都感觉到,哎呀,好像如果能这样,我们也去就好了。所以说那个一百多名青年,他们就来报名,就参加了那个妇女学校。


彭湃多才多艺,画画,画得很好,又懂武术,又会唱歌,所以他在这方面是比较活泼的一个青年。


一个像普通教师一样的局长给海丰的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彭湃革新教材内容,改善教师待遇,聘请具有新思想的教员。彭湃的留日同窗杨嗣震、李春涛,就是这样来到海丰投入了教育事业。


那个时候应该说海丰的文化是很不简单的。你看杨嗣震一个留学毕业的人,来当这个小学的校长,李春涛是很有名的,他来当这个教员,所以当时教育搞得很好。


但这样的教育局长只做了七个月,就被免职了。因为他组织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游行。


五一游行,那口号都是从外面学来的。美国是最早有五一工人运动的。有一个学生平时学习了一些进步思想,所以他打个标语,写“吃饭”两个字,而且呼的口号也是“打倒帝国主义”,“为工人争取阶级利益”。


他们不允许你这样宣传,所以就不给他再主持教育了。


说彭湃不是来办教育,而是来这里宣传共产主义。


彭湃“从教育入手去实现社会的革命”的路就这样被堵死了。但留在彭湃心里的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著名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中,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召集全县男女学生多属有钱佬的儿女在县城举行五一劳动节,这算是海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参加的绝无一个工人和农民,第一高等小学的学生高举着赤化二字的红旗去游街,实在是幼稚到了不得!——彭湃《海丰农民运动》


彭湃就说,我们成天在宣传社会主义,我们自命是群众的代表,但是背后没有工人,没有农民不行,所以他就下决心去搞农运。

 

从教育局卸职后,彭湃与好友李春涛等创办《赤心周刊》,为的是让青年学生认识工人农民。时人评价这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启蒙工作”。


老实说,我们现在正在盼望那住洋楼食白米的人快来认真地提倡社会主义!因为他们生在较富的人家,受教育的机会当然比别人多些,或是程度比别人高深些,所以他就应该比别人的觉悟更彻底些,更猛烈些!若是受了教育,全无觉悟,专为官僚军阀作走狗;那就太不忠实了!——彭湃《谁应当出来提倡社会主义?》


他“对于有智识的人的希望”,完全绝望了。于是他“自己责备自己,死心塌地、单身只影,走入无识无产的农民阶级中实际运动去了。”


1922年6月,彭湃在《赤心周刊》发文,宣告将不惜家财去农村“做实际运动”。


夏天里,他只身一人走进了海丰的乡村。有人反对:“农民散漫极了,毫无结合之可能,徒费精神罢了”。但他是坚定的。他“坚信,农民一定可以团结起来”。


他是教育局长式的打扮,那时白礼服是很漂亮的,上面是白礼帽,下面是皮鞋,而且他又是海归派,讲的又是斯文话。


老百姓看到他,都吓跑了,彭家的少爷来收租来了。


所以基本上没人,都是狗来迎接他,家家户户都有狗,汪汪叫,他吓得够呛。


后来彭湃的妻子就告诉他说你这样穿呢,一套西装皮鞋下去,怎么能成呢。


于是,彭湃脱下了洋装,换上粗布衣,戴上竹斗笠,光着脚丫子,与农民同吃同劳动,广泛地接触农民。


他去犁田,是牛拉着他跑。他去插秧,人就是这样佝着这样来插秧的,那真的是腰酸背疼,而且手经常都破。但是他仍然坚持下去。


徐向前不就这样讲的,他到那里同农民一起,一坐下去,有饭就吃,有鸡屎他也不管。


回到家后,彭湃感慨地说:以前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只是空泛同情,感受不深,现在才深深体会到了。


要革命从自己身上革起,这点不简单。


身体瘦了,皮肤黑了,头发长了,衣服也脏乱不堪,彭湃与乡间的农民没有差别了。但县城内的旧派却说彭湃得了神经病,疯了。


什么话都讲了,他家庭就压力很大。所以他的家里特别反对。


我回家里没有一个人肯对我说话,好像对着仇人一样。他们饮食完了,只剩的饭汤一斗,食了点饭汤,再到我的房子去,把一部日记打开,想把今天的成绩记在里头,结果只有一个零字。一夜在床上想法子,想东想西,到了天亮,爬起身来,随便食了一餐早饭,就再到农村去了。——彭湃《海丰农民运动》


彭湃的作为与家族的期望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是他们完全没有料到的。


根本就不像一个海归派,不是说光宗耀祖,拿起家产去搞什么农民运动,去宣传去发动。而且一天呢,跑出去,一天人晒得黑黑的,人也瘦了,胡子八叉的。


家中唯一支持彭湃的是妻子蔡素屏。1912年,16岁的彭湃与15岁的农家女蔡素屏完婚。这是包办婚姻。妻子是文盲,还裹着小脚。彭湃担心误了女方的一生,只好接受。新婚第二天,彭湃劝说妻子放开了小脚,还买了一双新式皮鞋送给她。这事轰动了乡里。


彭湃手把手教妻子识字。在他的影响下蔡素屏参加海丰妇女工作,后来担任了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她被农友称为“我们农会的亲人”。


暑假后,湃就决定到民间去了。可是,农民被人欺骗的多,总以为湃的话是谎的。县城内的旧派,谣传彭湃发狂了。在这个时候,债主又临门了。——湃欠了人家约七八百元的债——几乎要把到民间去的念头打消。幸而湃的决心是十二分坚决的,遂把这个形单影只的我,送到农村去做单独的奋斗。——《彭湃给李春涛》


所以他碰到三个最困难的东西,社会压力,农民不接受,家庭反对。


1922年7月的一天,在海丰城东郊龙山脚下天后庙前的这棵大榕树下,彭湃向过往的农民演讲。


有农民到那边上县城,要到那,路上经过,到那个地方宣传。


向农民宣传马克思的地租学说。当时农民就听不太懂了。好像哪里有这样的事情。


在这棵大榕树下彭湃连讲了一个多月。一天,一个农民打断了彭湃的演讲,说彭湃在说大话,只有先帮忙减了自己的租才能够相信。


不等彭湃回答,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现在我们不是去求人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团结的问题……今日不是打算你个人的问题,是打算多数人的问题。”就这样,彭湃有了第一位知音。


年轻人名叫张妈安,家住赤山,曾经多次听过彭湃的演讲。当晚,彭湃就把他请到了自己的住所“得趣书屋”畅谈。张妈安又介绍了林沛、林焕、李老四、李思贤与彭湃认识,都是青年农民。他们成立了史书上有名的“六人农会”。在这天的日记里彭湃写道:“成功快到了!”


彭湃就提出了三点建议,就说我们农会,有什么任务一定要完成。还有呢,革命不要钱,不替有钱人做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呢,要保守秘密,如果被敌人抓去,都不能出卖同志。


很快,农会就发展到五百多人。这—年10月,彭湃在龙山脚下的天后庙成立了赤山约农会,这是广东的第一个农会。


他特别善于演说,煽动能力很强。他呢艰苦朴素,同农民打成一片,所以农民不把他当成外人,都叫他阿湃。


白字戏是海丰的传统剧种,广受海丰民众的喜爱。1922年11月的一天,上万佃农聚集在海丰县城的龙舌埔看白字戏。只见彭湃走上台,手里抱着一大堆田契,那是彭家分在他名下的财产。


他当场宣布,分配给我一部分的田地,全部还给你们,当场哪一户你来领回去,哪一户来领回去,把土地还给农民。


但这样的事情旷古未闻,农民从没见过。他们不敢要这地契。于是彭湃就将自己分得的这些田契付之一炬,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


自己的地契,当场烧掉了,这一来的话,革命先革自己。


湃的生活路,通通为湃自己塞尽了。但是可以慰藉湃的,还是赤山的农民。湃也不愿和现在最有生机的农会及亲切可爱的农民离开了。”——《彭湃给李春涛》


彭湃当时是很艰难的,但是他坚信这条路没走错,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他始终坚信川流百折终到海,不怕拐弯,只要不懈地做,一定能够成功。


广东海陆丰有一句民间谚语——“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说的是海陆丰人性格耿直、善恶分明,就像明辨忠奸、秉持正义的雷神一样,不爆则已,一爆则惊天动地。彭湃的惊天动地,则是他理想和信念的践行。

 

1923年1月,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彭湃任会长。


“此时加入会员已达二万家户,以农会管辖下之人口计,有10万人,以全县人口比较,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彭湃《海丰农民运动》


彭湃提出了开办农民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是切合农民的实际需要,教他们写信、记账;围绕农民教育,开展农民组织的基础工作。在写给好友李春涛的信中,他介绍了农会政策:


“所取的政策:(一)对付田主;(二)对付官厅。即经济的斗争与政治的斗争并进,使农民有经济斗争的训练及夺取政权的准备”。——《彭湃给李春涛》

 

1923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海丰、陆丰、惠阳三县农民举行了联合大游行,参加者上万人。回想一年前五一活动,背后绝无半个工农的情景,彭湃感慨道:“劳动纪念节,在海丰连这回不过二次,而竟这样热烈,此后海丰的农民运动,将愈不可思议了。”这一历史阶段的实践,彭湃写成《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彭湃深信,将农民组织起来必能成为一支伟大的力量。


这本书写出来以后,震动很大了,所以就列入农讲所的教材了。


当年,邓中夏总结海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就这样指出:他们谋求的是农民生活的改造,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自治,农民教育的普及。


他制定纲领的时候就考虑得比较周全,农民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现在状况是怎么样,他搞得很清楚。所以他制定的农会的纲领,四大纲领,非常有针对性,很切实可行,也是很受农民欢迎。


实践中彭湃发现,说服讲求实际的农民,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演讲,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让农民看到光明。


他不光减租,减轻农民负担,还有包括怎么救助。农民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是生老病死的时候,怎么样去救助、帮助他们;他们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应该怎么样得到教育。这些问题他都考虑到。


1922年赤山约农会成立时,彭湃就是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为目的。他拟定的《农会利益传单》中,就有防止田主升租、调和争端、救济疾病等17项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


农民医药房,前提是农会会员,诊病免费,药价折半。还有如果你家里生小孩……农会专门有人去帮你接生,不用你的费用,还养了两匹马,就省了你的轿子钱。


1923年7月,广东省农会成立,彭湃当选为省农会执行委员长。12名执行委员中,农民和知识分子各占一半。按照章程规定,各级代表和农会负责人均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内部分工明确,上下联系紧密。

 

上世纪20年代,海丰县共有40万人口,约7万余户,百分之八十是农户,其中生活最为贫苦的佃农就占了一半以上。农民靠天吃饭,遇到灾害交不起地租,经常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



农会成立那一年,出现了大的台风,很多田是颗粒无收的。


大风大水,他忙于抢救。但是地主他还是要按照原来定好的租要收租,彭湃就带领会员提出要减租减息。


用我们现在的话,确确实实为农民办实事。


然而,海丰的农民运动遭到了地主和军阀的镇压。1924年3月,农会被取缔。自此,农会转入地下。


彭湃离开海丰前往广州。1924年4月,他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建立,彭湃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


“天下无难事,只怕少同志!”彭湃在从事农民运动之初,就深感要“唤醒民众”必须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他在写给好友李春涛的信中说:“我的最憾事,即是少同志。这个问题,我差不多夜夜都梦去寻求同志。唉!同志在哪里?”


彭湃身兼工作数项,日夜奔忙。


彭湃经常都在讲那个事情,也就是少同志。甚至给像陈独秀,那些当时的共青团、党的领导也是提这个建议,就需要派同志来。


1924年6月30日,根据彭湃的提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培养农运骨干。


7月3日,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开学。彭湃担任农讲所第一届主任。学员38人,多是“以五四运动奋斗的经验而觉悟到要入民间去之分子”。


这个农讲所其中一门课程,就是海丰农民运动,这一课也是彭湃自己讲。所以这本书印过几次,而且所有的农讲所那些人,历届的学员都学过这一个,它影响大。很多人都说,农讲所出来的,就是学习彭湃农民运动那一套经验。

 

自1924年7月创办到1926年9月结束,农讲所举办了6届,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彭湃后来还任过第五届主任。农讲所第六届主任是毛泽东。


培养了很多革命骨干。对广东农民运动和全国农民运动发展,农讲所是起了熔炉、学校、育种的作用。这些种子一出去,开花结果,使这个农民运动遍地发展。


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胜利,不然任便怎么样都算不得。全中国各地必须都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确实起了动摇,不然也算不得。因此,乃知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彭湃自广州赴江西,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后随部队转战广东。1927年八七会议上,彭湃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同年11月,彭湃领导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2师和海陆丰农民赤卫军及农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



海丰的红宫红场是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场所,庄严的红场大门是彭湃亲手设计的。


徐向前曾在《奔向海陆丰》一文中记述了他对彭湃的第一印象:“他只有20多岁,身材不高,脸长而白,完全像一个百分之百的文弱书生。他身穿普通的农民衣服,脚着一双草鞋。海陆丰的农民都称他为‘彭菩萨’。他洪亮的声音,革命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的前途充满着必胜的信心,都使我们永志不忘。”


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在敌人重兵围攻下,顽强坚持了4个月,直到1928年3月陆丰、海丰相继失陷。敌人没有抓到彭湃,便到处搜捕他的亲属。在这场血雨腥风中,包括彭湃的妻子蔡素屏在内,彭家牺牲了四位亲人。


此时,彭湃正在大南山地区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10月,根据党的指示,彭湃离开海陆丰,经香港前往上海。11月,彭湃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后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常委。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彭湃在上海被捕。


为营救彭湃,周恩来指挥中央特科所有会打枪的人,化装成拍电影的剧组,埋伏在押送彭湃的必经之路。


中央特科购买了新式的手枪。当这些手枪运到拍摄现场的时候,发现全部是上了黄油。因为新的手枪为了保持它不会生锈,里面是涂满黄油的。通过汽油要把枪洗干净的时候,耽误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结果他的囚车就过去了。


营救失败。死亡迅速逼近彭湃。但他仍给党中央写信报告狱中斗争的情况。


1929年8月30日,彭湃被捕后的第六天,也是他33岁生命的最后一天。


那刑前,他把衣服脱下来赠送给难友,向难友告别,他向难友高呼共产党万岁,向他们讲,我是彭湃。


就义前,他给周恩来写信:“我们在此精神很好。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


监牢的墙壁上,留下一条飞龙,那是彭湃画的。他儿时就喜欢画画。



彭湃又给他第二位夫人许玉磬留下诀别信:“从此永别,望妹努力前进。兄谢你的爱!万望保重!余言不尽!”


许玉磬是反抗包办婚姻逃出家门的刚烈女子,在工作中与彭湃相识,结成革命伴侣。彭湃牺牲两年后,许玉磬在打游击时,为掩护群众撤退而被捕牺牲。


许玉磬就义前曾写诗怀念彭湃:“风萧萧兮秋意深,步高山兮独沉吟。思我哥兮泪沾襟,天地人间兮何处寻?”


解放后上海就把彭湃牺牲埋的那个地方,做一个小墓,墓上写着彭湃烈士。龙华纪念馆那个馆长,他说彭湃后来清理材料,有人证明当时埋他的那个地方,彭湃的墓里面,就有彭湃的骨骸,遗骨。彭士禄听到那个墓里头有他父亲的遗骨,老泪纵横。


彭湃曾说过,“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他的确做到了。彭湃牺牲后,同时代的一位学者撰文纪念,称他是“中国农民真实的朋友和导师”,“他靠着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后也为它欣然死去。”我以为,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一个民族永久的纪念。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