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在《求是》刊文 解读上海改革开放那些事儿
时讯
《求是》
2018-08-18 09:11
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28年来,浦东开发开放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新时代下,浦东开发开放会有哪些新举措?上海将如何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2018年第16期《求是》特刊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文章《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 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为我们权威解读关于浦东、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那些事儿。
全文如下:
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 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一、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国内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显现。在这样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战略全局,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浦东开发开放28年,一个根本的启示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上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特殊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同时,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全球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发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要担起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必须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认清大势、把握大局、提高站位,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努力当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全力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探路破局,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二、浦东开发开放的辉煌成就及经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浦东开发开放28年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从一片阡陌交错的农田,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28年来,浦东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财政总收入从浦东开发之初199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已超过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3万亿元。习近平总书记讲,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浦东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
这当中,比较突出的,一是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汇聚健全的要素市场和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全国第一,海港空港口岸具备世界级枢纽保障能力,跨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升。二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从无到有兴建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内外资研发机构547家,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8%。三是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占比达75%,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四是形成了更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社会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近45%,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000多万平方米,惠及30万家庭、100万人口。
浦东开发开放深刻改变了浦东的面貌,也有力推动了上海的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发开放浦东,推进“东西联动”,为浦西人口疏散、传统工业东迁提供了战略空间,使上海彻底摆脱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困难局面。浦东大量外资的引进,优化了上海产业布局,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辐射周边、联通全球的网络通道,推动上海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升级。今天的浦东,以占全市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是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率先建立国家级要素市场,率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率先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窗口带动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28年的成功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为突出的是:
始终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在全国大局下思考和行动;
始终坚持“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辩证统一,使人才支撑创新、创新驱动发展;
始终坚持“人口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辩证统一,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辩证统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激发干部群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激情,汇聚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这些经验和做法,既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不竭动力,更是上海发展十分难得的宝贵财富,必将进一步激励和引领上海干部群众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上海改革开放新的辉煌。
三、浦东开发开放的新使命新举措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将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交给上海先行先试。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新作为”的要求,将浦东作为实施国家战略的核心区、突破口、试验田,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
中央把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在浦东,就是看重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制度基础、开放优势和战略地位。5年来,按照中央要求,我们紧抓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协调推进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和政府监管制度创新,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比如,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强化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比如,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口岸货物和船舶申报100%通过“单一窗口”办理,服务企业数超过24万家。比如,开设自由贸易账户,探索开放环境下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自贸区建设全面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去年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1/4的地区生产总值、2/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给上海的国家战略。浦东有张江、临港两个承载区,是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我们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超短激光、转化医学等一批大科学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我们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3%提高到3.8%左右,涌现出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我们聚焦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高峰,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构建更优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上海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我们发挥浦东试验田作用,聚焦城乡社区,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全面取消街道、乡镇招商引资,强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职能,加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特别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着力补短板、惠民生、强法治,依法严禁外环线内烟花爆竹燃放,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乡中小河道治理,全面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使整个城市的面貌显著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市包括浦东,从狠抓作风建设入手,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这个“牛鼻子”,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发展。一是以制度管权治吏,率先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执行,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二是率先探索楼宇党建、社区党建、开发区党建、互联网党建,把党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形成超大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三是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凝聚强大力量。
四、新时代上海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上海过去靠改革开放,未来还要靠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上海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
第一,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上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对上海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对上海未来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为进一步推动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落地落实,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前不久,我们召开了市委全会,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确定为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重点就是全面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在品牌建设、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等关键领域打造新高地,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二,坚持制度创新、开放兴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我们一方面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出台全面贯彻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100条举措,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特别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全市,联动周边,服务全国,辐射亚太,联通全球,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新高地,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
第三,坚持主动服务、当好龙头,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是上海开放的重要使命和载体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今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在上海举行座谈会,对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再谋划,编制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项目化、可实施的工作任务。目前,一批重大规划抓紧研究制定,一批重点事项抓紧推进落实,力争通过三省一市共同努力,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四,坚持对标一流、打响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这是上海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梯子,是上海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当中,上海服务是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重点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制造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方向就是努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上海购物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位需求的重要途径,重点打造最新最潮最具吸引力的国际消费城市;上海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使文化成为上海最闪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
第五,坚持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必须创造高品质生活,既要关注基本民生、底线民生,更要注重质量民生。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治气、治水、治土工作,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产业特色,优化人居环境,建设有风貌更有韵味、有景观更有文化的上海郊区农村。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拿出像绣花一样的细心、耐心、卓越心,强化技术运用、法治保障、高标准管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作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李强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