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五大理念(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读数)
时讯
人民日报
2016-03-06 10:37
6.5%—7%
区间目标有多重深意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代表
采访人:本报记者 刘志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GDP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范围,有何深意?
“区间目标的提出增加了经济工作的灵活性,也符合现实情况,会让稳增长和促改革实现更好的平衡。”蔡昉告诉记者,确定6.5%的底线既是保就业的需要,也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据测算,在2015年GDP增速为6.9%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只有年均保持6.55%的速度才能实现翻番,6.5%是底线;确定7%的上限,则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总体趋于放缓,越往后难度会加大,因此“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增速应高一些,这样也能起到提振信心的积极作用。总起来看,以区间方式确定增长预期目标,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速弹性范围有所扩大,这样可以避免各方的关系绷得太紧,有利于推进结构性改革。
实现“6.5%—7%”的GDP增速,难度主要来自哪里?
“现在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佳,使我国外贸受到一定影响。不过,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具体来说,就是适龄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速减慢、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降低了我国的潜在增长率。”蔡昉表示,进入新常态后,潜在增长率已经从过去的10%以上降到了7%、6%左右,要回到10%左右的增速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根据我们的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为6.2%。”
困难面前,应当如何应对?
蔡昉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是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是应尽量保持平稳,因此适度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增长是有意义的,“但这么做也要有限度,一是在加大投资力度时,要重点瞄准百姓真正急需的基础设施、扶贫脱贫等短板,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也要用在减税、减负、降低企业成本上;二是稳增长的目的在于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过去讲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是需求侧的工具,今后的工具箱里应有更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方案。”蔡昉说,实现GDP增长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重点领域的改革。他举例说,像户籍制度改革就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如此算来,每年1600万人口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之后,既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规模,又重新配置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还能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3%
增赤字用于减税降费
解读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委员
采访人:本报记者 吴秋余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这体现了稳增长的要求,也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委员认为,今年财政政策的安排既立足当前实际、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着眼长远、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谋势蓄势。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贾康认为,衡量财政赤字高低主要看占比,今年将财政赤字率从2.4%提高到3%,力度超过以往,但从国际经验看,依然处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横向比较,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是相对较低的。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这样一来,企业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创新和转型升级,从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贾康说。
贾康表示,减税降费也将激励企业更积极地考虑技改投资,相比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将更有效率,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也更能符合市场需求,从而全面提高供给水平,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今年5600亿元的新增赤字,其中5000亿元用来减税降费,相当于政府以让利方式为企业提供了发展资金。”贾康说,与过去单纯加大政府投资和给予企业财政补贴相比,减税降费的政策更能激发企业的活力,也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供给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同时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明确提出全面实施营改增的时间表,同时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这给试点行业和相关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贾康介绍说,营改增作为一项结构性减税措施,实现了由“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不仅消除了重复征税,也推动了服务业等快速发展,很多企业都盼望营改增早日全面推开。
1000万人以上
精准脱贫不落下一人
解读人:农业部原副部长高鸿宾委员
采访人:本报记者 朱少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农业部原副部长高鸿宾委员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高鸿宾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但也要看到,扶贫往往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已经难以奏效。多年来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前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等新挑战,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高鸿宾说,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彰显出战胜贫困的决心和信心。扶贫离不开投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意味着更多真金白银投入贫困地区。
高鸿宾说,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坚持精准扶贫脱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路径已经很清晰。扶真贫、真扶贫,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要分类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发挥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高鸿宾认为,脱贫需要久久为功,只要全社会合力攻坚,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
两个13%
货币政策更灵活适度
解读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观
“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比去年的12%略高,总体依然保持了稳健灵活适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认为,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为6.5%—7%,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左右,加起来为9.5%—10%,确定13%给M2增速留有较大余量,是比较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姚余栋认为,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以来,对于该指标的监测已经历了较长时间,全社会对于这一指标的认可度和适应度也有所提高。目前,社会融资规模中已经有10项指标,能够较全面反映整个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的状况,同时也能更好地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姚余栋表示,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银行信贷量,但近年来,直接融资发展较快,比如去年债券发行的增速已经超过20%,如果还是单纯观察银行信贷,就没有考虑到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且,未来间接融资的比例还会有所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将继续提高,使得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协调发展。
M2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两个13%是否能实现?
姚余栋认为,相比过去仅仅实现一个目标,要实现两个13%的目标难度增加了。从数据上看,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已达到141.57万亿元,在这么高的基数上再寻求13%的增长显然不容易。可以说,两个13%的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的难度,但是从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角度看,两个13%的设定又是比较合理的。“我们有信心实现两个13%的目标。”姚余栋说。
如何实现两个13%的目标?
姚余栋认为,货币政策方面,应当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当前,我国整个货币政策框架逐步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转变,但也不能完全依靠价格型,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考虑,一些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存在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姚余栋认为,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为主、价格型为辅,转向价格型为主、数量型为辅是比较合适的。
1000万人以上
有信心保持就业稳定
解读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
采访人:本报记者 李心萍
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政府连续第二年将就业预期目标定为这一数值。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这一就业目标高不高?
“从总量上来看,1000万人只是底数,实现应当没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说。
为何如此乐观?“去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郑功成表示,原因就在于现在我国就业岗位的增加对GDP增速的依赖性正在逐步弱化,而对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依赖性在强化。
“具体而言,我国新增就业正越来越依赖服务业。”郑功成说,去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上升到50.5%,首次超过50%,而由于第三产业正是容纳就业的最大空间,因此就业成为去年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只要产业结构继续向好,我国就业的基本面就不会发生改变,1000万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完成就业目标难在哪?郑功成分析,一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用人荒并存。他指出,这一结构性矛盾又突出体现为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高素质劳动者上。找到工作容易,但找到好的工作岗位难;同时有些工种招不到人。
二是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可能面临部分职工再就业的问题。
三是新生代农民工仍在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如何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也成为高质量完成就业目标的难点。
四是随着化解产能过剩推进,部分职工将失去现有的工作岗位,如何解决好劳动力在部门、行业间流动也将成为工作的难点。
郑功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另外,随着简政放权等政策的持续推进,政策对就业正持续释放利好。调查显示,平均1个创业企业或项目可吸纳从业人员8.44人,今年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我们有信心保持就业基本稳定。”郑功成说。
3.4%以上
降低能耗就要去产能
解读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委员
采访人:本报记者 寇江泽
去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创下近年来最大降幅,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要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委员表示。
高吉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能耗强度过高。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粗放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低耗能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大,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降低;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18.2%。
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3.4%以上的目标难不难?“这就需要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涉及人员安置、银行债务等问题,难度不小,但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坚定决心。”高吉喜说,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举措,比如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今后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特别是对钢铁、煤炭等高耗能行业,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要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通过采取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落实清洁生产方案、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态设计、完善政策支撑等措施,推行少消耗、少排放、高产出的先进清洁生产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结构都会以煤炭为主,这就需要在煤炭清洁化上下功夫。” 高吉喜说。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