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视频 | 中国模拟画像第一人 戴面罩作案都能画出7分像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耿博阳 李维潇

2018-01-16 15:16

走到张欣办公室门口,就听到里面有沙沙的笔划过纸的声音。



张欣是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过国画的他便开始使用模拟画像破案,一支笔画尽千人千面。他从警近40年,经手案件11000起,通过画像破案已超过3000起,从呼和浩特的“呼格冤案”到前不久的甘肃“白银案”,都能听到张欣下笔的沙沙响声。


说到模拟画像,张欣说这是他的专业,传统意义上说的模拟画像一般是回忆画像,通过目击人见到犯罪分子以后,描述一下这个人长什么样,他们再去找这个人。但是有的人会描述不清,经常会使用类似于一米七二,浓眉大眼,高鼻子,国字脸这样的文字,他们按照这个描述记录去抓人,一上火车,满眼都是一样描述的人,看着都像描述的犯罪分子。张欣说自己慢慢意识到,不能只听描述,要有意识地去记录,要去画。


1986年,上海铁路老北站发生彩电失窃事件,他画出了生平的第一张案犯模拟像,这一事件让张欣一举成名。说到这段经历,张欣一下子来了精神,一边讲述一边比划:“以前老北站丢过一次彩电,1000多块钱,当时工资才几十块,我清楚地记得立案标准是38块5,那1000块钱在当时是大案了。领导来了,刑警队也来了,我跟着领导也去了现场,目击者描述,这个人长什么样,脸什么样,身高多少,其他警察都在记文字的东西,我觉得我也记不清楚,我就在那画,他说长脸我就画个长脸,说鼻子凹进去,脸颊洼进去我就勾几下。画着画着有个派出所所长在后面笑,我说你笑什么,他说你画的像我们刚开除的那个职工,我说不会吧,他说真的。下午他就带着人去那小子家里了,当时在院子里看到,那个彩电还在自行车后座没卸下来,一下子案子就破了。”说到这里,张欣开心地大笑起来,“当时全上海(除了我)没有画像的,一下子轰动以后全上海二十多个区县局都来找我画。”


张欣认为,画模拟画像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脑眼手的配合,要坚持常练,唯手熟尔。一天两天不练,来了案子之后,手肯定要生,手生,眼也不准。人像这个东西差一点,差一根线,这个人就变了,就不再是那个人了。但是张欣对于现在也有担心,如今犯罪分子已经走上职业化道路,有的反侦察能力很强,作案的时候使用了一些伪装的措施,比如蒙面,戴帽子,戴墨镜,这对他们破案有一定影响,在做模拟画像的时候需要重构,把这些伪装去掉,再现犯罪分子的真实的面貌。张欣看来,近40年来的绘画练习,对于人脸,他早已谙熟于心,无论怎样伪装,张欣都能将他们的形象解构出来。



张欣画过的人像笔记


对于蒙面的犯罪嫌疑人,张欣比喻这就好像面口袋,里面装的是棉花还是石头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即使蒙面,鼻子,眼睛的位置是不会变的,通过观察边缘轮廓可以分析出嫌疑人的脸型和大小,再加上他对于解剖学的研究和几十年的经验,蒜鼻和鹰钩鼻也都可以分析出来。他重构出蒙面画像可以达到6、70分,张欣凭借这门绝技破获了诸多大案。


名震一时的“呼格冤案”,由于长期无法破案,也将张欣请到现场。张欣说破案比拼的是综合实力。来到呼和浩特之后,重新勘验,又综合DNA等信息,使用各种手法相结合,最后确定犯罪嫌疑人在铁路家属区。再让刑警们拿着他画的画像去家属区排查,最后,果然破获了这起惊天大案。由于破获多起公安部督办的大案,2004年,张欣被评为一级英雄模范,这是公安界至高无上的荣誉。



张欣侦破过的案件中模拟画像和犯罪嫌疑人对比


时代的更迭,技术的革新,模拟画像,这个自古以来就被应用在抓捕逃犯中的手段,也逐渐与其他先进科技结合,获得了新生。张欣现在可以使用电脑重构人像,每天源源不断有模糊的照片被送到他这里来,经过他的手绘,重构,再将清晰的照片发送出去。



近40年来的辛勤工作,已经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曾经为各省培养了20多个徒弟的他,虽然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却依旧每日工作在第一线,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发光发热。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耿博阳、李维潇 实习编辑:施如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