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 | 关注民法典草案
时讯
文汇APP 作者 邵珍 王嘉旖
2020-05-25 09:39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7编、84章、1260条,总字数逾10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草案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5月24日,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视频采访室,通过“云互动”,接受记者关于民法典草案的专题视频采访。
开创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在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看来,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民法典草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认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但是,现行民事立法中的一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和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法律人,陈晶莹将民法典草案视为法律大厦之“基”。她认为,民法典的编纂,集近年来民事制度之大成,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王俊峰对此也持以同样观点,他认为民法典草案,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
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草案时代特色鲜明。从关系百姓“头顶安全”的高空抛物问题,到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到期、个人信息安全……民法典草案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
“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王俊峰说,编订纂修民法典,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后完成的一部法典,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认为,民法典草案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因为工作关系,邵志清长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他留意到,民法典草案专门对个人信用评价设立了救济性条款。草案第1029条规定,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查询自己的信用评价;发现信用评价不当的,有权提出异议并请求采取更正、删除等必要措施。 邵志清认为,这一条款充分吸纳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在地方实践的成果,也切实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他还十分认可民法典草案中关于信息泄漏的相关规定。民法典草案第1038条提出,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邵志清说,社会生活中,相关部门很可能会需要采集群体信息。这些群体信息都是个人信息集合而来,但最关键的一点正是不能回溯到个人身上,也就是数据的“不可复原性”。“民法典草案中对这一点有充分体现。” 邵志清说。
不过,邵志清同时也关注到,草案目前在隐私权保护方面主要停留在物理空间。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会在网络空间留下越来越多的个人痕迹。为此,他建议增设对网络账号等相关信息的保护,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