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金融机构“下雨收伞” 民间投资怎破“壁垒”?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董燕 李柏林

2016-06-08 14:58


昨天(6月7日),国新办举行了专场吹风会,请来了督察组的三位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介绍此次督查情况。此次督查,三位督查组组长分别带队在不同省市考察,从中发现了不少全国普遍性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介绍,企业在督查当中反映的问题,主要主要分为四类:


一、政策法规落实方面。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缺乏配套细则,有的政策针对性、操作性还不够强,一些个别地方对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执行还不到位。


二、政府管理服务方面。行政审批有待进一步精简优化,地方监管服务有待同步提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


三、市场环境建设方面。“玻璃门”、“旋转门”在一些地方、行业仍不同程度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负担重,各项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问题还有所表现。


四、企业自身发展方面。人才缺乏,用工成本高,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视频】张勇介绍民间投资遇到的问题


民间投资遭遇“三重门”


督察组成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民间投资经常会被“三重门”拦住去路。


“玻璃门”——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都有了,民营企业看得见却进不去、也拿不到,犹如隔了一层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


“旋转门”——比如项目招标,表面上看对各种体制的企业一视同仁,可招标条件里设定了某些条款,又把民间投资推了出来,挡在门外。民营企业转着转着就被转出门外了。


“弹簧门”——民营企业刚刚涉足某一行业领域,却又被一些市场准入和进入门槛等“硬性政策”弹出行业领域之外。


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金融机构“天晴送伞,下雨收伞”,是导致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


【视频】刘昆介绍民间投资遇到的问题


 PPP项目:“隐形壁垒”怎么破

对于“隐性壁垒”,不少民营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方面感受尤其明显。所谓“PPP”是指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财政PPP示范项目已经连续推出两批共233个,涉及总投资7000多亿元。但在实践中,企业家反映,现在各地优质的PPP项目资源基本上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入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参与好项目比较困难。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积极推进PPP法制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落实好PPP财政支持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提升政府履约守信的意识,使民间投资通过PPP方式真正有效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


“融资难”“融资贵”:老问题怎么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表示:金融机构在防范自身的风险的同时,要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和企业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在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只要这个企业有订单,有市场, 银行应该是给予积极的支持,这就需要适当调整金融的一些政策。目前,有些地方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福建、江西,他们政府专门拿出了预算内资金,组建了应急周转基金,通过“连连贷”、“续贷通”、“无间贷”,使企业顺利持续地拿到贷款。


此外,张勇认为还应该更多地给企业提供一些直接融资的渠道,包括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


【视频】 张勇介绍如何破解民间融资难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