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2″
权威发布

视频 | 交通运输部:科技赋能快推救捞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权威发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柏林

2024-06-26 15:06

国新办今天(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及今年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表示,今年1—5月份,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561次,救助遇险船舶391艘、遇险人员3480人,搜救成功率达到了96%。


目前,专业救助力量部署有效覆盖我国的全部沿海水域和国际搜救的责任区,整体布局日趋完善,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北起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共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10个飞行基地和83个海上救助值班待命点,217艘救助打捞船舶、24架救助直升机、19支应急救助队伍动态待命值班。针对各海区的特点,对救捞装备和人员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比如说台风季节,对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影响大,就在那集中力量;冬季北方的寒潮、大风比较多,就随时调整部署救助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海、陆、空联动效应,全天候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中国救捞已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立体救捞网络。



近年来我国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重点还是以科技赋能加快推动救捞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构建无人搜救体系。因为海上救助风险很大,提高现代技术对救助对象和施救人员都是极大的安全保障。救捞系统正在大力推进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新型海上搜救装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另一方面推进了新装备的使用。今年1月份,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海救103”轮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主尺度最大、综合救助能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新一代救助旗舰,功率达到了22000千瓦,在抵抗大风浪、台风季节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主尺度船长度达到了137米,这艘船配备了无人艇、救助艇等专业救助设备,可搭载获救人员200人,能够胜任深远海人命救助需求。


近年来,我国也陆陆续续增加了一些高精尖装备。就在今天,救捞系统新配备的AW189救助直升机正式投入救助值班待命,这型直升机最大航程可超过1000公里,最多可载客19人,搜救飞行半径可达到200海里,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国专业的救助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相结合,构建起了海上安全防护和应急救助的立体搜救力量,我国也有信心能够把我们海上的救援力量建得更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 常颖
责编: 张艳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