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专访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罗伯特·库恩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源清 左禾欢

2023-03-10 16:00

1989年,他第一次踏足中国。三十多年里,他走访中国100多座城市,调研采访、参加论坛、拍纪录片,被认为是真正懂得中国的老外。


他就是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知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伯特·库恩。



库恩出版过多本关注中国发展的著作,深刻描述改革开放历程,被认为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范例”。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从习近平手中接过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日前,库恩接受东方卫视记者专访。


记者:几周前,“气球事件”在中美之间掀起波澜。您认为这将如何进一步影响当前的中美关系?


库恩: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对中美有三条建议:


第一,别把事情弄得更糟,不幸的是情况正变得更糟。所以在某些时候,必须在底下加上“底板”。


第二,试着找到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医疗保健、流行病控制、应对有组织犯罪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哪怕是小事情都可以。


第三,让时间来解决问题,时间有时很幽默,我们必须理解今天公众对政治家的压力。希望中美能遵守这三条规则。


记者:2月初,拜登发表了第二次国情咨文演讲,其中多次提到中国。他说,美国寻求的是竞争,而不是与中国发生冲突。如何理解这些话?这又如何体现美国对华政策的态度和立场?


库恩:国情咨文中,美国总统会给出今年工作的优先事项,这非常值得倾听。


正如我们所知,美国党争严重,这种竞争也被公众熟知,被媒体放大。拜登也有被指责的时候。共和党说他对中国软弱。在我的印象中,对中国软弱一直是美国的一个政治战斗口号,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一个媒体密集的时代,它就具有更高的重要性和持久性。


在利益冲突方面,有些事情一直在发生,但今天比过去更加明显。边境地区围绕主权的冲突,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东海、印度边界等等。


再加上美国国内的政治指控,这给拜登带来了压力,因为他的儿子亨特是共和党包括一些右翼人士的目标。


拜登在国情咨文中发表了很多评论,这来自于政治压力和个人问题。如果理解了这些压力,就能明白他说这些并非会真正发生什么。我相信拜登的团队(包括布林肯、沙利文等人)会在幕后同王毅和秦刚合作,即使不能改变中美关系,至少也要保持稳定。



记者:针对中国,美国出台了一系列芯片法案和出口管制措施。这是出于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愿望吗?但这似乎也损害了美国和中国相关产业的利益。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指出,在美国对中国芯片等行业进行严格限制后,许多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市值下降,甚至一夜之间蒸发2400亿美元。那么,美国如何看待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风险?


库恩:我今天不能说美国没有试图遏制中国。我不能再这么说了。关于半导体的整个叙述,中国的实质性崛起现在对美国不利,或者让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核心价值构成挑战。


美国过去常常批评中国的产业政策,比如支持国有企业、给予他们低成本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补贴,使这些公司拥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此,美国抱怨中国在破坏国际规则。但现在美国也在做类似的事情,这也不完全是出于经济考虑。


从长远来看,不仅是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市场价值在下降。他们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他们内部用于研发的资金减少,因此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


此外,不向中国出售芯片这一政策,也让中国被迫在其本土市场发展自主创新。就长期战略而言,中国政府的最高优先事项,应该就是建立一个本土半导体市场。中国在这方面付出了大量资金和努力,这并不容易。



记者:当前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对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您如何看待这两个倡议?这背后所体现的概念是什么?


库恩:中国在每一个国际重要问题上的参与既是事实,也能对全世界产生潜在利益。中国的经济规模从上世纪70年代约占世界GDP的1.5%增长到2022年的18.5%左右。现在,中国约占近20%的世界GDP,所以中国是世界的关键部分。


中国受益于世界和平与繁荣,因为中国是最大的贸易国家。因此,为了实现自身国家利益,中国绝对致力于全球和平与繁荣。中国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对自己公民负责,还有责任帮助欠发达国家。


中国越来越重视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中国始终在造福自己的公民。另一方面,中国致力帮助欠发达国家,并对抗日益增长的发达国家的遏制态度。


所有这些都促使中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在接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方面表现得非常强劲,特别是非洲、亚洲部分地区和拉丁美洲。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将其设计为建设基础设施,这是大多数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公路、机场、铁路、电力、工厂、电信等基本要素。


全球发展倡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是一个非常合理和长期的承诺,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这是中国正在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遇到了许多来自非洲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学习减贫,学习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


至于全球安全倡议,它表达了多边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即尊重领土完整等。


我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大力支持者,它是建立在一带一路基础上的合理产物,对世界来说确实是最好的事情。


中国在扶贫和农村医保方面经验丰富。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特区建设方面,也没有人比中国更了解问题和机遇。这是中国在国内取得的伟大成就,把它带给世界是了不起的,这对中国更有好处。



记者:中国正在构建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你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依你所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参考价值?


库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现在,人均GDP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因此,了解什么是中国现代化对全世界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最初,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些人必须先富起来,这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本质。邓小平也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市场体系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体系。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关注一些很基本的原则。我们真的需要从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开始,实事求是,我想是毛泽东提出了这句话,但也许是在另一个情境下,而邓小平将它应用到了经济中。一步一步走,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说,一切都需要测试。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例子。外国资本和工人们先去那里试试,看看如何运作。当特区成功之后,这些经验才开始向更多地方扩张。


今天在中国非常广泛应用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先在上海进行了测试。上海的自贸区始于2013年,一直到2016年,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对保税区进行各种不同政策、不同规定试验的地区,比如进口货物不必支付关税等等,直到他们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他们才将其范围扩大。


今天中国有多少个自由贸易区?我已经没有去数了。但整个海南省现在都是自由贸易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政策。


中国的方式是首先在试点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政策测试。例如,共同富裕方面,浙江省曾被作为一个试验基地,以研究如何促进城市、农村、以及更平等的收入的发展,以及应该如何行动。浙江也是创业的早期测试点。这些是中国在现代化中摸索出的一些基本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重大事件之一。一千年后,当历史学家书写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和转型值得一看。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