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时讯

视频 | 博物馆“生僻字”难住家长 珍贵的文物需要更贴心的说明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8-28 09:56

当下,博物馆热正席卷全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展品名称中的生僻字因为没有标注拼音,让观众傻了眼。


而一些展品的说明介绍太过简略或过于专业,让只能盲猜的观众直呼看不懂。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在放暑假的孩子几乎占了参观人群的半数。记者注意到,展品虽然都配备了写有介绍文字的说明牌,但一些说明牌上的“非常用字”,由于没有标注拼音,不光难住了孩子,甚至考住了家长。



在化石展区,一块化石的名称被标示为“䗓蜓”。但“䗓”到底该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让很多人不理解。直到查阅了《辞海》,才终于找到了此字。原来,“䗓”字读音同"匆",意思是“蜻蜓”。


首都博物馆内,像“三角云纹铜匜 ”“蟠螭纹铜罍”这些文物,很多家长表示,一些生僻字,自己也无法叫出准确的名称。


除了展品中的生僻字不认识,一些说明牌在介绍展品时惜字如金,有的仅仅标出了展品名称和出土地点,有的则只不过多了个年代信息。想知道这件展品到底是干嘛用的,观众只能靠猜。


其实,很多博物馆都在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展陈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展览”活起来“,让更多观众能看懂博物馆、喜爱博物馆。


例如,内蒙古博物院,一些说明牌被标注上了密密麻麻的拼音和详细的注释,在介绍匈奴历史的展区内,一块说明牌上所标注的拼音多达12处。


而在一个展示玉玦、玉环的文物展品柜内还展出了玉玦与玉环的佩戴示意图,让观众对于这两样展品的用途和佩戴方式更加一目了然。有带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对博物馆的暖心之举赞叹不已,称这样的博物馆让人逛起来收获满满。

编辑: 虞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