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医青年化身“大白”,让青春在志愿中发光
时讯
光明日报
2022-05-03 17:57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在上海疫情防控面临大考时,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青年们化身“党员红”“天使白”“守护蓝”,奔波在疫情防控和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用行动牢记学医初心,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使命,青春在志愿中闪光。
变身流调“侦察兵”,宿舍是“战场”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一张纸,宿舍成为“临时流调办公室”,也成为了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闫雨蒙的“战场”——三月以来,她与老师、同学一起作为流调志愿者,为申城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宿舍空间不算宽敞,闫雨蒙和室友都是流调志愿者,有时因为负责的案例不同,为了互不打扰,两位姑娘就一个在桌前,一个在床尾拨打电话。每位流调对象的行程轨迹、生活习惯都不同,涉及的密接有多有少,遇到年龄大的老人耐心倾听、及时安抚,遇到不配合流调的对象则尽最大的努力取得信任……最复杂的案例,一个团队甚至要花上10个小时才能完成全部流调流程。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这样的“临时流调办公室”还有很多,学生志愿者们在各自的寝室开展流调工作。自3月以来,已有89名学生主动请战,参与上海多区的流调工作,以专业知识、多语种语言优势协助申城战疫。
我行,我可以!我是“大白”战士
非常时期,从校园到社区,交医学子穿上大白做起了志愿者,从抗疫“小白”变身“大白”战士,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着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民。
上海交大医学院21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徐扬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4月24日开始为虹口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她的团队至今已经完成了16万余次的采样量。“能够为家乡居民作点贡献,这是值得自己骄傲一辈子的事情。”
3月9日到4月30日,光阴走过了52个日日夜夜。对于95后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潘文锋来说,这也是自己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52天,将近500小时的志愿服务。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多条志愿服务战线,从线上到线下,从社区守护员到科普宣传员, “因为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伞”,这便是他服务的缘起和坚持至今的信念……
即使是身心的双重考验,年轻的后浪依然冲锋并坚守于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将志愿精神融入每一份工作中,他们说:“高强度的工作确实让我有点累,但我的心里想着,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这份信念让我们坚持下来。”
我是楼层长,有困难请找我
封控期间,交医校园里涌现出一批“新力量”,她们叫“楼层长”。作为志愿者,每层楼一位,她们是封控宿舍楼内的“大白”。
在读博士刘彦君是交医东7楼15层的楼层长,封控一个月以来,一日三餐,同楼层18间寝室,45位同学的每一份饮食,上千份新鲜蔬果,百余瓶洗手消毒凝露和配套卫生湿巾等防疫用品都有她分发、传递的身影;为及时掌握楼层同学的健康情况,她每日精准统计,累积上报了450余份抗原检测结果。
在大二时参军入伍,曾在驻香港部队服役2年,2021年9月返校继续学习,现在是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的罗海江,还是中山南一路学生公寓中1层层长。在宿舍楼栋封控期间,他每天在楼层之间奔波折返,为大家送饭送菜送水果送物资,不断地敲响一间间宿舍门。在部队的2年时间里,他积极提升体能,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不但体能训练、军姿站岗、个人搏斗样样精通,还学会了理发……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项实用技能竟有机会在校园里施展,他化身“TONY哥”,第一个晚上就服务了5位后勤老师和同学。
“因为共渡时艰,所以更加心怀感恩和敬意;因为和大家一起解决各种问题,所以也更不惧困难!” 这是19级硕士研究生杨于权的心里话,也是所有为大家服务的志愿者们的心声。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