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世界无车日:纠结的慢行道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茜 陈瑞 刘宽漾 姜涛

2016-09-22 10:20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又如期到来。上海,曾经被称为自行车上的城市,这几年,骑自行车又开始成为一种潮流:有时它是交通工具——上下班高峰,总会看到奔忙的骑车人,穿梭于大街小巷;有时它成为一种休闲方式——装备齐全的专业骑手,大道狂追,在城市中穿行;现如今,有人又把它作为一门生意,想要把互联网经济和自行车嫁接起来,所谓要赶上“共享经济的风口”。但是看看Knews的记者却调查发现,以自行车出行为代表的慢行交通网络建设,却在上海遭遇了很多现实的尴尬。

我们的关注视角从一个叫张林源的青年人开始。张林源祖籍福建,18年前来到上海打工。他拥有一辆汽车,然而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交通拥堵问题,另外热爱运动的张林源选择骑自行车出行,两个字:方便。



视频:张林源的上班路


每天早上八点半,张林源都会骑车开始他一天的骑程。张林源从居住地宛龙小区出发,途径宛平南路、建国西路、襄阳南路、茂名路、南昌路,然后抵达单位。尴尬的是,本来六公里的路程,十分钟的时间,正式上路后时间却要翻倍。什么原因?非机动车禁行。对于上海哪条道路是全面禁非的,哪条道路是非机动车单行道,张林源似乎最有发言权,18年来,为了方便骑车,他专门了解过相关的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

在上海骑自行车必须时刻注意非机动车禁行标志。这不,走到建国西路和乌鲁木齐交叉口,径直往前是通往单位最近的路程,而由于禁止非机动车标志的出现,张林源只能绕行。一路走来这样的绕行已经是张林源的日常。除了道路非机动车禁行外,张林源还发现了很多现实的无奈,宛平南路的非机动车道就很狭窄,最宽处刚刚两米,几乎只容两辆自行车通过,而在别的路段,机动车占据非机动车道、行人逆行的情况,更是让张林源有时不得不下车推行。


骑行除了会送你到达目的地,它也是很多上海人崇尚的一种生活、运动方式。骑行过程中,前途充满未知和兴奋,畅快淋漓的汗水,更是可以让骑行者卸下工作的压力。每晚七点半,骑行团成员汪喜锋总会和三五朋友集合前往龙腾大道,在他们看来,单车骑行的魅力在于可以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的脉搏。



视频:夜骑团队


驶过颠簸,穿越黑暗,在未知的困难中体验挑战,这是每个骑行团成员对于骑行最简单的表述。一辆单车,一个背包,可以远走他乡。骑行团的成员洪永华参加骑行已经八年了,能够坚持下来,洪永华坦言,在快节奏的都市中打拼,他深感身体和健康的重要性。而另外一名骑行团成员汪喜锋,则是深深被这种放逐情怀的方式吸引。


但骑行的美好同样伴有遗憾,骑行团同样遭遇了道路尴尬。因此,每次夜骑前,汪喜锋他们都会提前作出规划,设计骑行路线。遇到非机动车单行道,或者全面禁止非机动车的道路,他们都会避开。由于骑行道路的局限,参加市区夜骑的人员数量在缩减,这类的夜骑队伍也日趋减少。现在,大家更愿意选择双休日或国定假期,到远离都市的郊区骑行。

最近这几个月,这种橘红色自行车开始出现在申城的各个角落,它叫摩拜单车。


使用者通过手机定位,就能在附近找到摩拜单车。


使用后可以扫码付费,就地还车。




视频:摩拜单车王晓峰


黄色的耀眼轮毂,方便的扫码取车,摩拜进入上海5个月以来,成为一种新的出行选择。


根据摩拜单车自己掌握的数据,全世界有超过800个城市投放了公共自行车,中国有超过180个城市。进入上海之前,摩拜公司曾通过人口密度、商业指数、人们的出行频次、典型出行行为,出行半径等方面积累的数据,对上海各区域的公共自行车的需求量进行了调研。从几百辆开始,到现在几万辆,摩拜单车几乎每天都在增加投放量。从几个月的使用量调查中,摩拜公司发现,徐汇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的使用量很大,原因是人口密度大,出行量大,公共自行车的需求量较大。


采访中,王晓峰始终在给我们算两笔账,如果在上海一万人使用自行车替代汽车作为短途接驳工具,就会有九万平方米路面省出来;另一笔账,一个城市每投入一万辆摩拜单车,一天将帮助减少12吨汽车尾气的排放。道理很容易讲,账也很容易算,实施起来却很难。毕竟不能强迫人们骑车,毕竟还有很多不利的骑行条件。


对于上海每条道路的骑行状况,摩拜的调研的数据显示,非机动车的禁行道路基本集中在内环。越往城区中心,禁行道路越多。与支路相比,上海主次干道骑行环境较好。在这些禁行道路的切割下,上海的非机动车道网络是支离破碎的。

杨晓光,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畅通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在他看来,上海的交通发展经历了从行人、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主,到以汽车、轨交、公交等快行交通为主的转变,目前正在经历快、慢交通相互整合的阶段。其中的关键是要根据快行交通的网络分布,合理配置慢行交通网络建设,把支离破碎的慢行交通重新连接起来,也就是要建设轨道为主骨架,公共汽车交通为基本线网,自行车和步行为补充的交通体系。



视频:杨教授谈慢行交通


需要强调的是,“慢行”不等于“慢速”,慢行交通绝不是没有速度的一个概念,它是相对于汽车来讲速度慢一点,是无动力的一种交通方式。在机动车拥堵的路段,有时骑自行车可能比开车还要便捷。目前上海各类非机动车总量已突破1600万辆,但是这1600万辆非机动车还没有获得合理配置的道路份额。对此,杨晓光认为,除了继续加强机动车管理外,未来上海的主城区应完善慢行道路的网络功能,重新分配道路空间资源,给行人道、自行车道一个清晰的通行权。


今年一季度,轨道交通日均的客运量达到855.5万人次,那么,怎么满足这庞大群体的轨交接驳需求?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把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自行车这三种交通网络真正衔接起来,如果不解决,这三种网络之间有着无形隔阂。

“最后一公里”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交通模式?杨晓光提供了一个信息,目前,上海有很多1201、1208这样专门用于“最后一公里”的公交线路,共计189条。杨晓光建议,公共自行车网络布局也应该借鉴这样的方案,线路设计围绕着轨交站点展开,大客流的解决问题理所应当交给公交系统,小客流的个性化需求交给慢行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关于《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其中修改稿第十条就提到,要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间,完善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构建系统、连续的非机动车道网络,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非机动车道、步行通道的建设和管理。一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否发达,在国际上被视为该城市是否宜居的指标之一,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张梦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