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以文艺之光 铸时代之魂丨800多年前,25000多枚钱币何以漂洋过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2021-10-16 10:42
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到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后,考古人员对它的多次探察都能发现钱币,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东汉的“货泉”,最晚的一枚是南宋的“淳熙元宝”。钱币中有少部分属于五代十国,绝大部分是北宋各年号的铜钱,先后出水、出土的钱币超过了25000枚。相比国内其他考古项目所发现的钱币,这个数量不算大,但是这一艘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它所携带的钱币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朝廷律令的货币携带限额。这也足以证明,在那个尽管政府下令严禁与藩商用宋钱交易的年代,钱币外流的现象从未被禁绝。这一方面给出了当年宋代闹“钱荒”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在那个年代,中国钱币在东南亚乃至东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是一种“硬通货”。
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考古技术部副主任叶道阳介绍:“宋代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它铸的钱不仅自己用,还有辽代、金代,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地区、包括靠近中国的一些附近的周边国家,都喜欢使用中国的铜钱作为流通货币,铜钱的流失就特别严重。”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记载有宋钱外流的现象。外流的钱币不仅仅是用来买卖交易,今天我们在某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铜质工艺品,它的原材料很有可能就是通过像“南海Ⅰ号”这样的商船漂洋过海而来的中国铜钱。有古书记载,在宋代,把铜币熔成铜料,利润空间高达5倍甚至是10倍。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考古技术部副主任叶道阳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它可能更多的就是把铜钱作为铜料。宋代的冶铸技术,包括冶铁和铜冶基本上都是比较领先于世界的,铜钱本身它作为铜料的价值超过它作为铜钱的价值,这个钱到了市场上之后,不管是作为一个财富储藏,还是熔铸以后作为铜料,熔铸成别的铜器,都是有很大的利润在里面。”
和国内其他考古项目出土钱币不同的是,在沉没海底之前,这些钱币已经搭乘着“南海Ⅰ号”离开了中国的港口,正在前往东南亚的某个国家,它们的身份已不仅仅是中国的货币,还具备了外贸商品的身份,因此它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一个珍贵的考古实证。而除了钱币,在“南海Ⅰ号”上还出土了金叶子、碎金、银锭等文物,甚至还有试金石和天平砝码,考古专家们认为,这些金银主要是用于大宗商品交易。
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田国敏介绍:“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发现的砝码和我们“南海Ⅰ号”出土的砝码是一样的,同时期的砝码,是一个型质的砝码,这也是一个佐证,能够看到我们这个船和当时中东地区是有贸易往来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