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创新“八问”之一:如何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时讯
重庆日报
2016-09-18 19:47
“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这是创新理论之父、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对创新活动的定义,他还把“新组合”的实现者,称之为“企业”。
也就是说,企业是创新活动真正的主体。
刚刚闭幕的重庆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庆企业是否知晓自己的“主体地位”?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如果没有,又该如何激发或增强这种动力?
创新,让渝企在海外成为“香饽饽”
哈萨克斯坦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仅为0.35元,如果用天然气发电,用余热供暖,每立方米的天然气能产生约1.8元的毛利润,利润率高达500%。如果用天然气、太阳能、风力构建多层次互补的能源供给系统,利润还会更高。
重庆一家名为京天能源的企业,将在哈萨克斯坦投资这样的生意。消息一传出,引得哈方企业竞相追逐。8月末,重庆承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智造展”上,京天能源和数家哈方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定。
这家在海外成为“香饽饽”的公司,总部却隐藏在重庆市江北港城工业园区一栋僻静的写字楼里。“酒香不怕巷子深。”该公司董事长刘琪称,只要握有核心技术,就不怕客户不找上门。
据了解,京天能源是国内领先的“分布式能源集成商”,通过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能够为客户节省四成以上的能源费用。不过,综合利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和电力的分布式能源领域,早已是一片红海,竞争异常激烈,近两年从该行业内转行的企业,多达数十家。京天能源为何能一枝独秀?
“主要靠技术创新。”刘琪说,他们已经掌握了60多项专利,能通过空气压缩储存和释放能源,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客户的能源供给实行智能化管理,从而让设备运行效率提升20%以上,让客户更快地收回成本。
创新赢得竞争力,受哈方市场利好消息鼓舞,两家央企加快了和京天能源股权合作的谈判步伐。据了解,这家净资产只有70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获得了6倍的市净率,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估值也高达5000万元。
类似京天能源这样依靠创新获得市场热捧的企业在重庆市还有不少。依靠“五国九地”的全球研发平台,以及每年占销售收入5%的科研投入,长安汽车创造了中国汽车史上的多个第一;拿出全部创业资金投入创新,开发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移动通讯技术,重庆市一家名为华非云的微企,已经成长为拥有自己的产业园区、在海外市场获得上千亿元轨道交通订单、率领重庆一众企业集团出海的大企业……
2015年,重庆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有85%是由企业投入的。同年,该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7%,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453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22%,在西部地区领先。
企业为啥创新意愿不强?
然而,有一些企业创新意愿并不强。
南川区某刚刚投产的铝业公司,今年的产值有望突破两亿元。这家公司近日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评定为高科技企业。评审人员在查看材料时,发现这家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和团队,更不用说研发体系,此前3年累计约8000万元的投入中,竟然没有一分钱投向技术创新。
南岸茶园一家生产摩托车打火石的企业,每件产品只能卖9分钱。而行业内的高端产品,每只的售价高达2角。愿不愿意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该企业负责人的回答是“否”。“除了销售,其他环节都是成本,与其把钱花在创新上,还不如拿来购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他说。
企业为啥不愿创新?
从主观上看,部分企业经营水平和能力不足,难以组织较为复杂的创新活动。大足区科协主席丁洋在一篇论文中透露,该区从事五金行业的企业主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80%,小学或半文盲占10%,大部分企业都是夫妻店、兄弟厂,没有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介入,企业很难进行技术或管理创新。
从客观上看,重庆市不少企业还缺乏足够的外部压力。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认为,除了“技术达人”或“创新控”,大部分企业家只有在产品卖不掉、企业陷入困境时,才会以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在竞争中突围,这也是市场倒逼企业创新的一般经济规律。不过在重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让大部分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基本面,企业没有太大的经营困难,缺乏以创新来突围或者求生的动力。数据显示,重庆GDP已经连续10个季度领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等指标屡居全国前茅。
在重庆市科委主任李殿勋看来,大学、科研院所等技术供给机构数量偏少,也是重要原因。据介绍,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分工,科研机构被更多地布置在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往往布局生产型企业,这导致重庆科研机构的数量远远少于周边的成都、西安甚至贵阳。
据悉,重庆市现有国家级高端研发机构4家,四川、陕西分别为27家和38家,重庆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46个,约为四川的1/2和陕西的1/3。重庆市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人选分别为13名、62名,远低于四川的69名、144名和陕西的63名、116名。
“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或机构,它们要借助外脑,但如果外脑不常有,或者寻找外脑的成本很高,企业就会很为难。”李殿勋认为,一个区域内科研院所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其高科技企业的数量。据悉,目前重庆市只有10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四川的38.1%、深圳的18.7%。
创新更需要企业主动作为
按照经济学界的一般解释,创新活动中的“要素重组”,是由创新主体、创投资本和创新生态构成的一个“闭合的环”,三者缺一不可。换言之,企业在创新中的作为,决定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全局。
按照重庆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该市将从推行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政策、延长市级重大新产品补助时间、对采购重大技术装备的企业予以补助等方面入手,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同时,重庆还将通过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考核、完善企业创新链配套服务等措施,为企业创新活动搭建完备的制度平台。
而按照酝酿之中的《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我市还将通过提高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支持设立新型研发公司、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手段,让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率,是增强重庆市企业创新能力的另一途径。重庆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要鼓励第三方机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芯片专利池、样机制造、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创新全链条服务,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购买专业化服务。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介绍,该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机电集团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化工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中试等服务。他认为,未来,重庆市还应该打造更多类似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最大程度上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事实上,和客观上优越的政策环境比较,企业主观上的积极作为,显得更加重要。一度曾享誉西南的重庆三峡电器厂,因迟于技术研发,既有的市场份额很快被格力、美的等沿海企业侵吞。目前,这家曾有上千名员工的企业,迁移到沙区窝凼工业区的一栋破旧的厂房里,几乎已经停产。上世纪90年代初繁荣一时、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重庆轻工业,由于在技术、管理、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未能赶上消费升级和企业升级步伐,目前依然有产品面世的企业已经寥寥无几。
“做企业一定要有危机感,不创新,既有的市场都守不住,更谈不上做大做强。”重庆华非云科技公司创始人黄海说。
在郭坚看来,小企业最有创新的条件,更应当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在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或地区,中小微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往往70%以上的专利都掌握在中小微企业手中。”他说。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