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视频 | 升级版“95路”来了!首次早高峰考试成绩如何?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恩蟾

2019-08-20 14:10

刚刚过去的周末里,共和新路上迎来了本市第一条南北干道上的公交骨干线“95路”。而为了配合骨干线的打造,市民早已习惯的46路、253路和95路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线,给部分乘客带来多换乘一次的不便,因此骨干线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遭到了这部分利益受损乘客的疑问。

今天,是“95路”开线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乘客实际上搭乘的感受是怎样的呢?看看新闻Knews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工作日的早高峰,从泗塘新村前往淮海路上班的朱先生都要先搭乘家门口的95路,到了共和新路后再换乘轨交或其他公交。对朱先生而言,即便是搭乘到人民广场的46路,也没法一步到位。



但最近,站点上的一纸黄色通告让他觉得好消息来了。95路将成为共和新路的骨干线,走向将一路延伸至卢浦大桥。这样一来,泗塘地区的居民搭乘家门口的95路便可直达市中心地区。


负责运营的久事公交透露,南北通道上的共和新路,沿途公交车众多,46路、253路与95路的复线率高达67%和85%,这就使得虽然有近8成的路段有公交专用道,但专用道的快捷效果并不明显,多线合并势在必行。

久事公交集团业务部经理表示,共和新路上每小时公交车道内的公交通过量在200辆次以上,这大大超过了公交专用车道的服务能力。同时,这条通道以内停靠三站以上的公交车达到了27条路线,更造成了公交运能的浪费。

然而,不少沿线乘客质疑,原本的95路车辆,高峰时就已经非常拥挤,有时甚至等两辆车都未必挤得上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撤销复线的46路呼玛、泗塘区段,这样不是给95路的运能雪上加霜吗?

对此,久事公交方面表示,撤销复线后腾挪出来的车辆将全部加入95路车队,这样这条骨干线路的运能可提升约60%,车辆间隔时间也将变得更为合理。举例来说,原本在一个站点,每10分钟,几乎同时有多条复线线路的多辆车到达,这势必导致后几辆客流稀少,前几辆爆满。优化后,虽然车辆总量不变,但一条线路的公交车将每隔3分钟到站,分批次带走客流,效能更高。


今天早高峰,看看新闻Knew记者在流量最大的泗塘新村站观察发现,95路的到站间隔从原本的6~8分钟,缩短到了约3分钟一班,车厢的拥挤程度与上周五改线前也有了明显变化。不过,改线后95路不再进上海火车站,46路撤销泗塘、呼玛区段,这些区域的人群如何能便捷地换乘到骨干线95路就至关重要。为此,巴士五公司已同步加开短途支线,来填补空缺。



事实上,每次区域公交线网经过调整后,在所难免会触及小部分乘客的利益。延安路71路骨干线开通前,大幅调整了区域内22条线路,许多市民当时都不理解。但经过了2年半的运营,目前,单单71路的客流量已远超以往延安路各条线路客流的总和。


巴士三公司一车队张卓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原来延安路上所有公交叠加的日均载客人次在3万人左右,现在71路中运量公交的日均客运量能达到4.4万人次。



据介绍,在初步建立了东西向的71路和南北向的95路骨干线后,未来,还将有数十条骨干线逐步开通,最终让公交线路实现如同轨交一样的“网化”。


撤并一些复线线路,建立起主干道上的公交骨干线,市交通部门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尽可能提升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使得沿线居民能提升公交的乘坐体验,等待更短、车辆更空、换乘更方便。


而等到骨干线路逐步增多,互相衔接成网后。申城总有一条骨干线,能把你带到目的地附近,然后再通过换乘一辆支线到达目的地门口。这样一来,不仅路网上的通行资源得到了最大利用,地面公交的功能定位,也将从目前的接驳轨交,提升到与轨交网络互补、分流的作用。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