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诞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帼霞
2019-01-24 06:00
蜘蛛半夜结网,向日葵清晨开放……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都有按时间节奏调节自身活动的本领。 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加班越来越多,出差要频繁跨时区,还有游戏组喜欢熬夜玩手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陷入生物钟紊乱的困扰。
生理节律紊乱 ,轻则导致失眠,重则致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糖尿病、肿瘤等各种疾病。可见,要攻克这些疾病,研究人体的生物节律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要剖析清楚人类节律紊乱机理,并就此开发诊断治疗手段,科学家们首先就要在动物上开展一系列实验。
此前大多数节律研究都以小鼠为主要模型动物,小鼠之所以是科学家比较青睐的动物模型,是因为小鼠繁殖一代通常只需要3到4个月,要实现20代以上近亲繁殖,耗费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实验鼠大多都是通过20代以上近亲繁殖,这样可以确保它们的遗传背景一致,从而不干扰药效验证。但小鼠却不是攻克人类节律紊乱问题的最佳实验对象,这是因为它们喜欢昼伏夜出,与人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的生活习性恰好相反,因此其脑结构、代谢速率也与人体差异很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研究向临床转化。
由此科学家们把目光瞄准了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猕猴的机体结构与人类最接近,生活习性也相仿,堪称研究人类生理节律问题的理想动物模型。
于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启了实验第一步: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剔除了体外受精猕猴胚胎中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由此培育出了一批缺失该基因的猕猴。
缺失节律基因后,这只代号为A6的小猕猴睡眠紊乱症状最为明显,跟它同批的基因编辑猴虽然都表现出昼夜活动紊 乱、焦虑、精神分裂等症状,但严重程度还各不相同。原因是,它们来自不同母胎,遗传背景各不相同,此外,基因编辑过程中也会出现嵌合率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使得这批猴子不能成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告诉记者,最好的动物模型应该基因型一致、遗传背景一致,这就好比高考要用同一张考卷一样,只有标准相同,选拔结果才能相对更精准。而如果动物模型不一致,就相当于用不同的考卷考一批考生,最终是没法选出优良中差的。用动物模型筛药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能不能用跟小鼠相同的近亲繁殖法来实现实验猕猴遗传背景的一致呢?跟小鼠几个月就能繁殖一代不同,猕猴孕育一代要5年左右,如果要繁殖20代,至少要耗费100年。那到底该怎么办呢?科学家们想到了使用遗传背景一致的克隆猴来做实验。尽管克隆猴要为攻克人类疾病做出牺牲,但从全局来看,克隆实验猴的使用总量相比自然孕育的实验猴会大大减少,而实验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于是,基于”中中、华华“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积累,研究团队采集了A6实验猴的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了世界上首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
跟踪发现,这批克隆猴中年龄最大的一只,已经开始出现A6实验猴抱头、焦虑、怕人等症状,这也为团队成功克隆了疾病模型猴。提供了佐证。
除了研究生物节律紊乱外,研究团队还在同步研究携带其它疾病的克隆猴模型,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这些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而诊疗手段却一直停滞不前的疾病,还有糖尿病、肿瘤等几乎是不治之症的慢性病。此外,一些无法在小鼠模型上模拟的药物副作用,也有望通过克隆实验猴的模型加以解答。
据了解,未来这些批量化、标准化的疾病克隆猴模型将落户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通过与产业的密切结合,大大提速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干预以及新药研发。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蒲慕明透露,目前已有很多跨国企业对这项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不少企业表示将在松江设立检测部,而来自G60脑智科创平台的克隆猴模型将来会在这些企业做药物检测。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成果的发布并没有选择国外学术期刊,而是在我国顶级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 学评论》上发表。这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对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领跑国际的自信。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帼霞 编辑:范燕菲)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