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宅,一座老建筑在上海城市变迁中的“样本”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刘璐璐 实习记者:钱之赟
2016-07-08 13:57
2011年,一直在缓慢拆除的沈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单。2012年,沈宅被拆时,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一直是人们最困惑的地方,既然已经被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怎么还会被拆呢?沈宅之后,依旧有很多上海近代历史建筑被拆。沈宅最后“一半留一半拆”的命运就此成为了一个样本,一个处于城市急剧变迁中的样本。保护与变迁,拆和留,是城市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能够做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和谐并处?
视频:沈宅:保护方案尚在制定 保护对象夷为平地
沈宅的“样本”:不可移动文物的“拆”!
沈宅位于董家渡地区旧区改造项目11号地块,2002年5月开发商获得开发资格。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沈宅被列入上海4422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并非文物保护单位,土地流转又在文物保护之前。沈宅,波折的命运背后是一连串的尴尬。或许因为新闻媒体的大量持续关注,才令沈宅的一半得以最后留存。但更多的上海建筑却来不及发出“呼救”声音,就已经被夷为平地。
2012年11月 露香园路赵氏老宅被拆 摄影 娄承浩
2014年10月10日 万裕街 36号德善堂 拆除 摄影 娄承浩
娄承浩,退休后经常去上海的大街小巷给这些上海的老建筑拍拍照,他称之为“扫街”。他说自己熟知上海近代建筑历史档案,久而久之内心升腾出一种对它们的责任,看到老建筑被拆“真是心如刀割。”
2015年7月2日 合肥路光明邨被拆 图片来源:上海影像 新浪微博
2016年3月28日 江宁路澳门路同兴纱厂高级职员别墅群 拆除 摄影:席子
2016年3月28日下午,自由摄影师席子等在江宁路拍下了这座建筑“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小时。
2016年3月28日下午3:11 摄影:席子
2016年3月28日下午4:22 摄影:席子
“2007年的时候我去拍了一个地方,再想去拍的时候就已经拆掉了。我突然感觉到这城市变化太快。我必须得记录下这些变化的瞬间。”于是自由摄影师席子拍摄了一系列城市景观,拍摄的先后顺序完全根据城市建筑的拆迁速度。在他的照片中,历史建筑背后往往充斥着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我真不是有意的,如果你去大街小巷看一看,这些建筑就是并存的,贴得很近。”席子说。
2015年 上海 摄影:席子
上海人家的最后形态 有些早已被拔地的高楼所替代2 摄影:席子
“金陵路原本要拆的,我也参与了阻止。我保护金陵路骑楼,我是从社会角度,我们上海完整的马路只有金陵路,南京路变样了,四川路变样了,淮海路变样了。而且它骑楼的特色在上海是唯一的。我拿出来的有理有据,建筑状况、历史状况、目前状况,三个方面条件都符合。现在状况很好为何非要拆?”经过六七次与政府部门与开发商的谈判,娄承浩发现,这些近代上海建筑与沈宅都有着相类似的情况。历史文物保护晚于土地开发,因此根本还没来得及讨论该不该保护,怎么保护,建筑就已经消失了。于是娄承浩改变了方式,劝说房产开发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换取大家的共识,“这些东西是有历史价值的,但是不在原来保护范围。保护对提高你们房地产商身价和品味是有益的,是一种宣传。”
上海人家的最后形态 有些早已被拔地的高楼所替代 摄影:席子
金陵路骑楼最终未被拆除,娄承浩欣慰之时,却迎来了一部分居民的谩骂,理由是娄承浩阻碍了他们改善生活的机会。“生活不好怎么能怪建筑本身呢?”娄承浩特别不以为然。在他眼里,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城市历史丰富多样性的呈现,从青帮民宅到商界大宅,从外商公寓到革命会址,无一不是历史。正由于这些建筑的存在,才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特征、文化气质。
城市 摄影:席子
自由摄影师席子在拍摄时候,经常会被居民请到家里,拍下搬迁前生活场景的最后一幕。“上海很特别,一个人的家里,像被时间切下去,横切面看去是一层一层的,每一层都不一样。钟可能是三五牌的,但旁边又放了一个液晶电视,家具可能是爷爷留下来的红木家具,一百年了。屋子里的每一样物品摆设包括建筑本身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且是不同时间段创造出来的。我更希望让看的人去关注这些东西,自己去想原来生活在里面的人是什么样的,曾经住过什么样的人,原来主人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席子用影像记录下一户人家最后的变化,虽然照片里没有人,但却处处透出生活的气息——这就是上海。
一个上海屋里厢的三年变迁 摄影:席子
一个上海屋里厢的三年变迁 2 摄影:席子
沈宅,一座老建筑在上海城市变迁中的“样本”。它记录下中国近代沙船业的兴旺,也记录下严家大家庭的和睦安乐。它一半毁于城市发展变迁,一半以新的样态得以保存。沈宅最后“半留半拆”的命运就此成为了一个样本,一个处于城市急剧变迁中的样本。保护与变迁,拆和留,是城市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能够做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和谐共处?
建筑记录着城市变迁,它们的消失截断了城市的历史,也带走了许多城市的细节特征。上海,二字意义深重。
“历史写进了书里,却消失在了街上”,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
城市和家 摄影:席子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