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食管保卫战

医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杭俊

2024-03-21 16:40

“卡鱼刺”如果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倒也不是稀罕事,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使用不当的应急举措,“卡鱼刺”也很可能会导致食管穿孔。食管穿孔是非常严重的食管创伤,为胸外科的紧急病症,病死率高达13.3%。


在加勒比海地区做烟草生意的杨先生,虽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年的纯利润可以达到两亿元,但却因为一根鱼刺惹出一身麻烦!据杨先生介绍,其所在的国家巴巴多斯盛产海鲜,而自己又比较喜爱吃鱼,但因为一时不慎,竟将一根“筷子头”一般大的鱼刺吞咽了下去,导致了食管穿孔,肺部也受到了感染。患者难掩伤感“原本200多斤的人,现在只有七十几斤了,完成吃不了东西......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先生所居住国家的好几家医院竟然都不具备“胃镜检查”的设备,对于“卡鱼刺”竟也束手无策!辗转了多家医院,先后为杨先生做了六次手术,最后将他的食管做了切除,用胃做了替代,然而六次手术居然都失败了!杨先生气愤地表示“他们在把我当作试验品一样!



通过多方打听,杨先生一家人漂洋过海、回国求医,找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李志刚医生。但面对这位远渡重洋的患者,竟也一时让李志刚主任头大了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杨先生一家踏进诊室,简单叙述了“卡鱼刺”的经过后,李主任立刻抛出两个问题“当时你的颈部肿吗?当时你有发烧吗?”而颈部肿大和发烧是食管穿孔的两大临床症状!


“颈部肿不肿倒是没注意......”“我当时发烧了吗?没有发烧吧......好像也发烧了吧......

见患者无法详细描述病史,李志刚主任只好再向其询问前期治疗的出院记录。

“出院记录,那边医院没给我......”“食管有没有被切除,我也不知道......



只有获取了明确的病史,获知前期治疗的方案,才能够帮助医生们更好更快地完成诊断和制定治疗策略,反之就极大地增加了诊疗的难度。


在完善了相关检查后,李志刚主任在评估患者病情后,坦言国外的几次治疗,已经毁掉了他本来可以用于重建的正常消化道结构。现在要为他做二次修复,重新连接消化道,让患者能够重新吃饭和说话,我们只能采取代食管手术中最复杂的结肠代食管术式。



所谓的结肠代食管手术,顾名思义就是截取患者的一段结肠来替代掉食管。但针对杨先生的个体情况,手术面临极大难点。

难点1:整个腹腔处于一个致密粘连的状态。医生们要在一个致密的,几乎没有正常结构的空间里,要完整地找到并且游离出结肠来替代食管。

难点2:颈部开口已经完成毁坏。因为先前的多次手术,目前患者颈部的开口是一种脓兮兮且开放的状态,医生们需要在这个开口旁重新做一个手术的开口,帮助其连接食管与结肠。

难点3:手术时间长。对于外科手术而言,手术时间越长,往往也就意味着手术风险越高。医生团队必须控制手术时间,尽快地完成患者的消化道重建工作。



但值得庆幸的是,杨先生相对比较年轻,还有重建的精力,同时也不是罹患食管肿瘤,术后三周后,杨先生就恢复了进食功能,也能够正常发声了。


李志刚主任坦言,“来我门诊的,大多数还是罹患食管癌的患者。”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食管癌是全球十大癌症之一。2020 年,全球有超过 60 万例的新发食管癌。其中, 53.7% 的新发食管癌病例和 55.3% 的食管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换句话说,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新发食管癌患者在中国。


虽然食管癌的致病因素较多元,但从食管癌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来看,饮食习惯成为指向性较为明确的原因。咸鱼腊肉、烧烤火锅、浓茶烈酒......常常被挂在嘴边的老话“民以食为天”、“乘热吃”,所有口腹之欲的满足,最终却都让食管付出了代价。



在李志刚主任的门诊中,食管癌的患者们大多有以下特点:声音嘶哑、发声困难、进食困难......在食管癌的诊疗中,常常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得了食管癌,‘说话’和‘吃饭’也就只能选择一个了。”实际上,罹患食管癌的患者会出现发声困难等情况,是因为肿瘤位置比较高,影响到了喉返神经。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治疗手段的创新,在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下,发声困难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晚期食管癌患者因为进食困难,身体极度消瘦,都会迫切希望尽快手术,但盲目仓促的手术往往会造成诸多不必要的并发症。”针对每一个走入李志刚主任诊室的患者,他都会给患者或者家属递上自己的名片,指导他们完善每一步的检查,不经从外科的角度为患者提供建议和帮助,也会向他们推荐上海市胸科医院的MDT门诊,从多学科的角度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诊疗建议和帮助。



据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介绍,“晚期的食管癌患者很难通过单一的治疗手段来获得控制,我们把‘不解渴的会诊’规定为了MDT门诊,将既往患者跟着科室跑转变成了医生围着患者转,让老百姓体验更为精准、更加优质也更适宜的医疗服务。”



食管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一方面患者饱受疾病困扰,另一方却又想方设法和医生们“斗智斗勇”。三个月前做了CT,复诊还需要做吗?机器人手术器械是达芬奇还是达尔文?面对首次接诊的智力障碍患者,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名医团队该如何守住患者家庭最后的希望?详情请收看3月23日22:30播出的《申康科普进行时 名医大会诊:食管保卫战》。


编辑: 杭俊
责编: 董一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