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新方案落地!上海自贸试验区再为国家试制度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顾克军
2023-12-09 00:26
上海自贸区建设走过10年后,中央再次赋予上海“试制度”的重任,《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全文发布,每个制度型条款设计,会怎样去破除产业瓶颈,提升城市能级?我们来听听记者解读。
《新闻透视》记者陈慧莹
>>记者解读:
昨天傍晚,又一份重磅文件——上海制度型开放的总体方案,靴子落地。于是用一晚上,采访了企业、政府部门、行业专家,我想试着用自己的理解,看看“制度型开放”这个深刻的话题,能不能用最浅显的逻辑去说明白。
《总体方案》凸显的一个核心就是,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型开放,要向纵深推进。最后出来的这80条举措,条条具体,包含了服务贸易、数据开放、政府采购、国有企业改革等等,目的就是要以制度供给去破除瓶颈,孵化产业,营造公平、友善的营商环境。
80条里面,有15条涉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其中第21条说,试点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开展 区港一体化管理,允许在口岸区域开展物流和加工,取消货物堆存期限限制。划重点,区港一体化!业界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制度突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放开。
怎么理解?“区”指的就是保税区,“港”就是口岸区,原来口岸区功能简单说就是一个堆场,集装箱到了就先整箱堆存,做不了别的;要进入保税区,货物就必须要有一个身份,比如你是一般贸易货物,还是跨境电商,还是邮包等等,不同身份货物有不同报关手续和流程。
但现实的场景是,有些企业的货物需要拆箱,和别的货物拼箱,再运去第三国,就是通常说的国际中转集拼,现在,他要进保税区,到指定仓库去集拼,那在洋山也就意味着要开过30多公里的东海大桥,其实也很费劲。区港一体化,允许在口岸区域开展物流和加工,那就是说,货物在港口卸下后,在口岸就可以拆箱、再重新拼箱了。那港口多热闹啊,各种货源,国际进口的,还有国内过来要出口的,基数大了,拼的灵活度就更高了。
再往后看一句话“取消货物堆存期限限制”,此前,货物在口岸堆存是有天数限制的,这个政策其实限制的是货物的“自由”。前几年我们就说过,自由港的典型场景,就是要给货物在口岸“发呆”的时间,有些货物堆在上海港的时候,买家还没有确定,那堆存有期限,这事肯定就做得提心吊胆。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四级调研员沈秀兰表示:“延迟交付,企业实际有这个需求,上海港的远洋航线都是布局在洋山港,国际航线本身就非常多,从企业的货物流向来讲,应该说如果作为一个中转的话,它肯定从成本上,从时间效率上,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一个规划,多一个选择。”
所以大家是不是有点明白了,这条区港一体化政策,其实要把那些限制我们国际中转、分拨等业务发展的瓶颈给破除掉,将航运枢纽能级给提上去。
再来说说数字贸易,这次方案里提到要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首次提出增强电子发票跨境交互性。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双方一般都采用“形式发票”,它和我们国内的财务发票并不一样,它其实是企业自己制作、出具的一份文件,用于说明此票货物的品名、数量、单价、总值等,发票格式也是不拘一格。既然是形式,就有不同的形式,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写法。
那大家也知道,我国正在申请加入CPTPP和DEPA,数字包容性、数据流动等都是核心条款。比如DEPA里就专门有一条关于电子发票的,要求成员国间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实现跨境互操作。电子发票正在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在欧盟,有一个泛欧在线公共采购平台,也就是Peppol,是非常成熟的一套电子发票传输系统,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都在2019年正式引入了电子发票,使用的就是Peppol网络。今年6月,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设和运营单位,亿通国际,已经成功Peppol系统对接,成为它的一个接入点。
亿通国际企业策划部负责人潘小东表示:“这个网络能够覆盖到八、九十个国家或经济体,那么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跟这些国家和经济体开展电子发票的相互传输,实现贸易企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企业,端到端、信息上的无缝衔接和交换。“
其实,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十年试验,让中国经受住了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压力测试;而试验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在稳步推进的实践中,一步步地积累起更高水平开放的信心和底气。如今走过十年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再次肩负起为国家试制度的重任,推动制度型开放向纵深发展,这是我们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需要,也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型开放,是一边探索一边创新的过程,很多政策效果在短期内,不会立马产生规模效应,但我们要相信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当瓶颈被破除,制度被夯实后,产业的活力终会被激发。
(记者:陈慧莹 顾克军 编辑:由由酱)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