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

视频 | 1158万!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 如何发力稳就业?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03-08 17:56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十次提到就业,并在新一年的工作重点任务中特别强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由于大学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0万人左右逐年增长,2018年突破800万人,去年首次破千万,今年预计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那么,就业市场有足够多的岗位接纳他们吗?CIER指数是用来反映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一项指标,指数大于1,表明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已连续5个季度低于1,而同期全国整体的CIER指数是高于1的,这也反映了就业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在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看来,这是由于市场上所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大学生的适配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竞争一般意义上的“好工作”,就使得寻到“好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这几年网络上也经常出现“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这样的说法。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为乙类乙管,各地开始“拼经济”,就业机会有望进一步增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左右,比去年多了100万,这也充分反映了政府对稳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为促进青年人就业,教育部已发布通知明确,从今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手续进一步简化。教育部还开展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  



除了政策层面,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学校方面还能做些什么?对此,梅兵建议,短期来说,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好就业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积极去寻找工作;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对他们就业能力的培训。此外,高校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企业“请进来”;学校也要主动出击,为学生寻找、发掘、拓展更多的就业岗位。从长期来看,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去设置专业、学科;培养学生的内容、方式要做到科学有效。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知识可以很容易获得,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会期间,梅兵与其他行业同志一起交流时,发现未来社会更需要一些跨学科的复合型的人才。“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人才,他们出去以后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的培养。”梅兵说。


(看看新闻Knews编辑:李荣康 张蕴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