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买过道学区房是“人傻钱多”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歆
2016-06-24 15:07
在房产界,“学区房”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叫—— “房不在新,近校则名!”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挤进学区房,这更是间接助长了房地产开发商和中介漫天要价的嚣张气焰。好吧,学区房再怎么旧怎么差也就认了,谁叫她靠近学校,“近校者贵呢”。但是,如果你花150万就只买了一个学区房的10平米的过道,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严嫣:因为现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学区房比比皆是。如果说花150万给孩子一个学籍还是蛮经济实惠的,但是如果说一旦户籍上不了,或者是由此产生一些其他的问题,就可能会得不偿失了。如果说在经济能力允许,也非常轻松的情况下,当然要为孩子搏一个未来比较好的学习甚至是教育环境。我觉得稀缺的教育资源人人都稀罕,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的,甚至我特别能够了解很多家长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我个人比较反对一种情况,就是借个壳而已。连住都没有办法住的很小的这种比如说公租房,或者是面积非常小的产权房,根本无法几口人居住在内,他只是为了拿到学籍身份,孩子起早贪黑的去上学。
沈涛: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房子一定是四面有墙,上面有盖,有窗有门的,像这样的我第一反应是不能接受。对我而言,现在没有一个学区房的需求。但是我们也看到,市场上包括中介,他们会特意的标一下这个房子是学区房,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了房子可以卖的高一点的关键词了。我脑子里就有一个画面我们每天早上随着上下班的人流,看到很小的小孩子背着书包,而且两三个一群,从上海的东南角一直到西北角长途跋涉,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套学区房,卖出了每平米46万元的天价。报道发出后,舆论一片哗然。结果经记者调查,所谓天价学区房纯属子虚乌有,只是某房产中介的炒作。
严嫣:我觉得这两年中介确实没有充当特别好的角色。就像所谓的46万/平方米,背后可以拉动很多中介的房地产交易的销量的。这是一种推销和促销的手法,中介是“功不可没”,他们真的为推高学区房的房价做了不少“贡献”。此外,我们也得承认教育资源稀缺和不均衡的现状。大家会以学区房为荣,以上最好的学校为荣。使得在好的学区范围内的房子趋之若鹜,大家追捧之极。其实这个基础还是好学校太少,好老师太少,孩子可以进入到好班级的太少。
沈涛:这当中还牵涉到一些房贷的因素,去骗取房贷,我们前一段时间也报道了很多。但是不管怎么样他就是抓住了学区房的需求。我觉得整个社会环境,整个社会舆论,包括他们每一个家长所处的一个这样的氛围,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环境,反而是占了主因。因为谁都想往好的学校去跑。谁都想去找好的学区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考可以登天。其实这种社会氛围就造成了教育的资源再多其实也是不够的。
去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剧中一心想让孩子上重点小学的“虎妈”四处筹钱买房,卖掉现有的房子和车子,加上老公父母的一点积蓄,买下了一平方米9万元的老旧学区房。一家人也因为买房背房贷过着比以前艰难拮据的生活。看惯了荧屏上玛丽苏和杰克苏已经造了很久的梦。这部《虎妈猫爸》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虚幻的梦境裁剪得支离破碎,残忍地告诉观众,童话都是骗人的。
严嫣: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条件决定的,一定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决定的,首先家庭氛围,学校的教育很重要,包括他自我的一个成长,我觉得至少这三方面要构建出孩子的成长轨迹,而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即便你是给他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面,如果说没有父母及时给他关爱,及时给他一些启蒙,我们说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没有父母的支持,也没有他自我成长道路的摸索,我觉得什么都是空谈。
沈涛:如果说一个家庭,倾其所有,甚至去外面借债,买了一套学区房,我相信不管是家庭的经济状况或者是父母,甚至于长辈、兄弟姐妹,因为要产生很多的经济上的瓜葛,而且这种压力是大家分担的情绪上,它不是某一天可以解决的。一年365天,房子卖完之后,天天发生这种事情。给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其实都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学区房,我们的西班牙朋友大卫也有话要说。
大卫:西班牙也有这种情况发生,但是不是按照户口,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就是如果你的家是住在父亲那边就可以了,租房子也可以。而且我们的公立学校的学费是所有学生一样,比较低的学费。还有教育在西班牙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都是政府配的。老师是属于一个公共服务系统。比如说老师他们的工作地点是不能自己选的,然后是政府要求的。好几年之后才可以选择申请换一个学校。很多大部分的公立学校,他们提供一个同等的教育质量。
“天价过道’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严重不平衡。今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但在种种教育新政之下,学生家长的彷徨和焦虑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升级。
严嫣: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我们的相关部门,尽可能的科学配比校园,科学配比里面的师资力量,让大家在选择过程当中差异不要差异过大,如果说差异过大,自然大家会有选择巨大的欲望在里面。如果说差距不大,A、B学校都可以,这样大家才会真正为自己的孩子成长,受教育的便利性和准确性着想。另外一个就是社会氛围的主导,让家长们意识到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学校就可以一劳永逸,孩子去了读书不开心,最终成绩还是上不去的。
沈涛: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公平的,甚至外来人口只要进入上海,你有工作的证明,你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这一块。而且上海市政府每年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投入到教育这一块,包括造了很多学校,包括很多的师资力量一直在进来。只是在我们家长当中,老是偏向于好的学校,这个好的学校到底好在哪里?到底跟这个学区房的概念有什么样的关联?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多需的市场,这个市场经过这样一个发酵,通过整个市场对我们刚刚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渲染,你想前两天我还看到,电视里有一个安徽的毛坦厂中学,警车开道,去宣传这种东西。把这个市场去变得非常复杂,非常不正常。
更多您可以在看看app订阅《自媒体联播》或者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热点扫一扫”。精彩视频等待着您!
(编辑:施荔)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