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代表委员履职记:社区开儿科如何“立得住”?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文韵 张鹰 吴佳亮
2024-01-23 21:35
去年秋季持续至今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成为了检验本市儿科诊疗服务能力的“试金石”。感染高峰时期,患儿和家长集中涌入三甲儿童专科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急诊,导致诊疗时间长、体验感较差等情况;但与之相反,全市已经实现儿科服务全覆盖的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在这个情况下多数“遇冷”。今年两会,不少委员和代表就关注到这个现象,实地走访调研,探究分级诊疗在儿科究竟卡在哪?社区儿科开得出,又如何将它立得住?
从去年秋天至今,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一波接着一波,儿童医学中心等几个儿科三甲专科医院里,内科、呼吸科候诊区里人流如织成了常态。
去年10月中下旬最高峰时,这几家医院全部满负荷运转,就医需要长时间的排队。但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家长都表示,孩子病了,还是会首选三甲专科医院。“这里医生比较专业,看的病例比较多嘛。”“咳嗽时间蛮长了,我担心孩子肺有什么,今天正好没课,就过来看看。”“我们一般有个病痛,不往社区医院那边跑,好像没有考虑过。”
此前,上海公布过,共有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儿科门诊。那么为什么家长们很少会首选社区医院去就近给孩子看病呢?市政协委员徐虹进行了一番走访调研,社区医院现在门诊量有多少?每天接诊的儿童病人数量又有多少?
在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碧华给出答案:这里的儿科全科医生每日接诊量约10余人。
据了解,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年前开始开设儿科,来看病基本不用排队。但是,这里仅有一名能看儿科的医生牛敬敬,她还有家庭医生的身份,签约了近2000名社区的慢病老人,每周只能开三个半天的儿科门诊,每月接诊100来个病人,已经是极限。
而她其实也并非专业,本身是全科医生,两年前被派往上级医院进行了儿科的脱产培训。牛医生坦言,借助相关检测,普通的流感等,自己能够诊断并开药,但如果发现疑似混合感染,或是有肺炎,还是会建议家长去上级医院。“像湿啰音,就考虑是肺炎的情况;再者,如果小朋友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心跳特别快,特别萎靡的话,这类情况可能就要上转了。”
但有人大代表也发现,照理上级医院要预留出50%的专家专科号源、以及预约期前50%时段的号源,优先下沉社区,来方便转诊。可实际情况是,如果在社区首诊,家庭医生帮忙转诊时想预约专家,并没那么便利。“比如有的小朋友病情需要上转到某一家三级医院,家长也希望约一个知名专家,但是等待时间比较长,那家长就自己前往这家三级医院去看了。”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说道。
人手有限、服务时间有限、专业能力有限,转诊也不够通畅,这也就不难解释,家长们为何不愿首选社区医院就诊了。家长们坦言:“希望周六周日有急诊,但他们没有。”“病情严重的话,还是马上要到儿童医院去看。”
儿科作为一门哑科,培养人才的难度很高,作为社区卫生中心,很难直接招聘到专门的儿科医生。对此,徐虹委员建议,要增强社区医院的儿科诊疗能力,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儿科能力培养,可能是目前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由医联体中的上级机构,对全科医生进行儿科专业培训,并且不能是一次性的,最好每年都能进修,来帮助社区医生更新儿科专业技能。其次,还可以鼓励上级医院派医生去社区多点执业,培训过的社区医生也能去大医院坐诊,通过双向轮岗来缓解人员和专业能力的缺口。“经过专科医院进行培训的医生,也可以在医院看门诊,这样他也就接触了更多的病人,不断的业务促使学习和提高,等回到社区去服务首诊的这些病人的话,就更有信心和底气。”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徐虹这样说。
此外,徐虹委员还建议,社区医院本身还承担了儿保任务,可以考虑让儿科与儿保联动起来。例如在儿保诊区附近,增设独立空间的儿童诊室,一旦孩子有些“小毛小病”,或是健康咨询需求,能在儿保诊区内一站式搞定,这样家长也许能逐渐养成在家门口就医的习惯。“儿科的诊室可以放在儿保的检查的附近,因为我们也希望儿科医生也在家庭签约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他对家庭的了解,那么家长对他们的信任黏度就更大。”
(记者:周文韵 张鹰 吴佳亮 编辑:由由酱)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