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
中国考古报道

视频 | 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本科生” 回眸北洋海军官兵:惊涛里的远航者

中国考古报道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琦 赵寒旭 王珏 唐春源 陈彬 毛睿

2024-09-14 22:23

在甲午沉舰水下系列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在致远舰提取出水了一件刻有花体英文名字的单筒望远镜,经过判读发现这是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在“留美幼童”期间使用的英文名。



19世纪70年代,洋务之风席卷华夏,清廷开启了“留美幼童”计划。家住现今上海江湾的农家子弟陈金揆被选拔成为第四批幼童赴美留学深造,时年12岁。1872年至1875年间,陈金揆和120位、平均年龄12岁的学生,从上海启程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东北部。当整个世界在工业革命中产生巨变时,中国的幼童恰好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中心。



与此同时,清廷于1877年派遣了另一批海军留学生前往英、法等国,专门学习先进的西方军事技术。这批留学生均来自福州船政学堂——中国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高级人才的专科学校,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前学堂学习法文和轮船制造,后学堂学习英文和实际驾驶。后来又增添了电报专业、化学专业,学生们在这里接受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本科”教育。


船政学子教学场景还原


1871年,后学堂首届毕业生留下了这张毕业合影,其中的优秀学子,如: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等被清廷送去英、法等国继续深造。回国后,他们大多数服入役北洋水师。


合照中有12人成为了日后中国海军舰船的管带,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舰长。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留美幼童们,因种种阻力,在1882年被迫终止留学计划。陈金揆等部分幼童归国后,被派往各水师学堂继续进行海军领域的学习。


这些拥有西式思维且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的“留学生”逐渐成为了北洋水师的中高层将领,第三批留美幼童吴敬荣后任广甲舰管带,和陈金揆同批出国的上海同乡沈寿昌,日后成为了济远舰的大副。


中国最早的海军指挥机构办公的营院——海军公所
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


今天的研究者将19世纪80年代比作近代中国海军短暂的“青春期”。军官人才的养成、先进武器的采买,让北洋水师逐步走上现代化海军的舞台。


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彻底改变了这些“留学生”们的命运。



19世纪90年代初,中日两国关系紧张。两国海军在甲午海战前的多次较量和博弈,让北洋海军的中高级将领窥见中日海军实力的差距。


从 1888 年正式成军到甲午战争之间,北洋舰队由于经费的原因没有增加一艘舰,正常的维护、更换也没有办法保证。



“以儿愚见,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


这是1894年,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写下的一封家书。书至信尾,逐渐潦草的字迹,透露着他复杂的心绪和对战事的担忧。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了。


首战丰岛海战中,济远舰大副沈寿昌成为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牺牲的第一位军官。上世纪90年代,后人在为沈寿昌建造纪念碑时,寻遍档案资料,也没能找到他的照片。


直到两个甲子之后,有学者在19世纪印刷的一张英国报纸上,偶然发现了他赴英接舰时的留影。



沈寿昌牺牲不到两个月,1894年9月17日,更大规模的黄海海战爆发。战斗进行到下午3点左右,致远舰冲向了吉野舰。


“开足马力、撞沉吉野”,是管带邓世昌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此时,帮带大副陈金揆掌舵,舰身已倾斜超过30度,燃着大火的致远舰进行着最后一击。



1894年9月17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45岁生日当天,与大副陈金揆等200多名官兵一起,壮烈牺牲。



1895年2月5日,威海卫保卫战打响。定远舰被入港偷袭的日本鱼雷艇击伤搁浅。以免资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亲自下令将这艘曾经的亚洲第一巨舰炸毁,然后自杀殉国。



1895年2月,清廷北洋海军的使命在悲壮中画上句号。24年前的这张合照中,12位青年才俊成为清廷海军的舰艇管带,其中5人在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殉国。




今天,甲午海战的硝烟已散去,我们以水下考古实证为线索,复原了历史的瞬间,铭记着先烈的期望和勇气。在时代的浪涛中,我们将再度远行。


编辑: 王琦
视频编辑: 王卫
美术编辑: 陶奕坚
摄像: 李响 徐玮 李柏林
责编: 王琳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