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4″
新闻透视

视频 | “海聚英才”上海持续打造人才“强磁场”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沈倩

2024-09-24 18:17

开放、创新、包容,这一鲜明的城市品格,正在上海人才发展上得到充分印证。目前,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才总量已超过675万。在历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一直是人才流入首选地之一的上海,要靠什么才能够拥有持续不断的人才“强磁场”呢?刚刚举行的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发布了提升外国人才便利



一个窗口,一次性递交材料,在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来自日本、新入职上海一家物流企业的堀贵将两证联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和工作类居留许可证,短短几分钟就都完成了。外籍员工堀贵将体验感很不错:“整个过程很快,很方便,效率很高,对我们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难得非常好的一件事。”


按之前的政策,这样快捷的服务他是无法享受的。在上海,外国人才分为三类,A类外国高端人才、B类外国专业人才、C类则是其他外国人员,能够享受一窗受理服务的仅限于A类外国人才。这次新政将受理范围拓展到了B类和C类,B类人才堀贵将成了受益者。“以前我办一个B类,可能要来两次,甚至有时候三次,现在我只要来一次,对我们HR来说,也是可以说是基本上能减少一半的工作时间。”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马天添如是说。



事实上,在沪的外国人才中,B类为数不少。新政实施后,两证联办的业务量明显上升。


据长宁区人才服务中心海外人才服务科科长李敏介绍:“我们窗口每天都会有一到两位B类‘两证联办’的人员,目前根据新政以来的受理量情况来看,B类人员占比高达四分之三,这意味着所有到上海来工作的外国人员都实现了联办业务的全覆盖。”


这次“海聚英才”峰会聚焦外国人才关心的这些关键小事,出台了提升外国人才便利化服务的13项措施。包括B类外国人才申办工作许可年龄可放宽至70周岁、符合条件的重点专业优秀外籍毕业生可申办2到5年居留许可等。新政还聚焦外国人才的家庭保障,提供普惠性待遇,让城市归属感变得更加真切。“比如说他的小孩,可以在上海申请就读公办学校,比如说他也可以参加上海车牌的拍卖等等,我们是一揽子的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系列的保障,希望能够让外国人觉得这座城市越来越有魅力。”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徐慧说道。



要让人才宜居,上海也注重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维坤智能是一家从事能源领域服务运营的企业,眼下业务扩张,急需资金周转。企业负责人通过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平台要求金融服务联合会诊,正巧交行新出了对科创型企业的扶持政策,两者一拍即合。“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能能对接到更多的资源,专家会给一个比较合适合理的建议,我们的方向可能更清楚一点,能更快速地匹配到我们需要的产品、或者需要的服务,大概几个工作日能达成共识,实际上拿到钱也就两三周的样子。”维坤智能财务总监杜艳德这样说。


这次峰会推出的“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搭建平台聚集起260多名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把类似的专家“搭脉问诊”为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形成了制度。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对此表示:“企业方案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它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可能还涉及到它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都不直接是金融服务的一种需求。”



为了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若干措施还集中了资本投资、银行信贷、政策担保、保险支持等各种财政金融要素,多纬度提供服务。


据市金融工作党委干部人事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王燕华介绍:“这次新政更加注重政策的集成创新,在政策措施上更加全面,包括了企业的初期一直到成长的过程中,涵盖了企业全生命周期当中需要的各类财政、金融政策等等扶持。”


企业负责人许凯亮也坦言:“有好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就解决了最困难的一个‘财’的问题,有了‘财’那么也解决了人才的问题,让我们企业觉得吃了一个定心丸,可以心无旁骛去发展。”



人事财三本账,相辅相成紧密相联。上海正在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周到暖心的服务、更创新突破的政策,不断促进人才引领链、技术创新链、产业发展链、金融支持链的融合,以优质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来自各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 尤颖慧
摄像: 乔建华
责编: 李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