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视频 | 议长伯考:改变英国“脱欧”进程和走向的人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勇

2019-11-07 15:35

这是英国最坏的时代,却是他个人最好的时代。


2009年6月22日上任,2019年10月31日卸任。


十年议长,难说功成身退,却足以史上留名:往小了说,他制定规则允许议员带新生儿进议会投票;往大了说,他的数次决定,深刻影响了英国”脱欧“的进程和走向。



比起乏味的”脱欧“,他的故事要精彩得多。


我们要了解和记住的,不该只是那句带着长调的喊叫:Orderrrrrrrrrr!更不该是他家里那只名叫”Order"的猫,和他时不时露出的像猫一样的坏笑。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党派的故事,更是一个国家的故事。


他叫约翰·伯考。



“我是人。人都会犯错。我有缺点。我也犯错。我每天努力少犯点错……我不是说自己做的都对。是不是个好议长,我自己说了不算。


约翰·伯考,57岁,英国第157任议长。


说这话时,他坐在铺着大红地毯的大红房间的大红沙发椅上,四周墙上挂着真人大小的历任议长巨幅画像,其中一幅是他自己。



这是议长官邸,占据威斯敏斯特宫,也就是英国议会大厦西北角的三层,窗外可以看到泰晤士河。


他在这里住了整整十年。


官邸内外,透着股贵族气,让人不自觉有些拘谨。倒是伯考,面对第一次见面的记者,露出招牌式“坏笑”,让气氛轻松了些。


“或许我不该这么说自己,但其实,我这人有点怪的。”



担任议长10年,首相先后换了四个。除了工党的戈登·布朗,后来保守党的戴维·卡梅伦、特雷莎·梅和鲍里斯·约翰逊,大概都不会反对他这句“怪人”的自我评价。


卡梅伦甚至骂他“a little shit”,鄙视他自命清高,颇似跳梁小丑,而这个little,或许也在讽刺他是个“矮子”——5尺6吋,不到1米68。


怎么翻译呢?直译“一坨小屎”,似乎最为“信达雅”




伯考和卡梅伦,相爱相杀。


伯考从小练网球,拿过全英12岁和14岁组别冠军,要不是后来膝盖有伤,他很可能变成网球职业选手。


不知谁看中了谁,或是大家各取所需,伯考和卡梅伦结成网球双打,这一组合延续四年,直到2005年卡梅伦出面竞选保守党领袖。



卡梅伦,典型政治精英。


其家族在英国金融界历史悠久。他中学在伊顿公学,这里号称“英国政治家摇篮”;大学在牛津,和鲍里斯·约翰逊是同学,同为精英学生团体”布灵登俱乐部“成员;毕业后,直接进入政坛。


伯考,非典型政治草根。


祖父母是罗马尼亚犹太人,后来移民英国。父亲曾和兄弟合营一家卖车公司,后来生意不行,转行在伦敦开出租。伯考从政前,在银行和顾问公司干过,虽然时间都不长,但据说赚了不少。



2005年,卡梅伦出马竞选党内领袖。网球场上的默契,显然没有延续到政坛。


伯考公开支持另一位候选人克拉克,宣称伊顿这帮人或是只接受白人男性的“俱乐部”成员,不能给保守党带来新气象


伯考后来向朋友透露,卡梅伦曾找他私聊,想让他支持自己,还抱怨他提起俱乐部只接收白人会员的传统,说自己可不敢退出,这会惹他老爸生气。


结果,39岁的卡梅伦赢了,成为保守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党领袖。



而伯考,被一些保守党议员称为“墙头草”、“油滑的人”,说他“不是我们的一员”


这些说法,当然有所指。


毕竟,伯考的立场发生过戏剧性变化。这一切,要从“不满之冬”说起。


“Now i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Made glorious summer by this sun of York.”


莎士比亚在《理查三世》开卷,写下这句对白:我们的不满之冬,已被约克的红日照耀成光荣之夏。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一落千丈,通胀率高达30%。政府屡次限制加薪幅度,引发工会不满。


1978年冬,工会组织福特工厂15000名员工罢工。罢工潮迅速蔓延到运输业、医疗业、学校、机场,甚至卫生行业。因为没人倒垃圾,伦敦市中心莱斯特广场上,垃圾堆成山,老鼠当街乱窜。



1979年1月22日,英国约150万人罢工,这天的”行动日“,创下50多年来罢工人数之最。


“不满之冬”成为这一时期的专属名称。


“很多有钱人过着好日子,可那些底层百姓,很多只能艰难维持生计……勉强度日……”即使现在,伯考说起这些话,依然会动情到落泪:“任何一个政府,要是还有一点点同情心,也会保护自己的国民。



“不满之冬”,激发出他从政的初心。


1979年5月,伯考在现场听了撒切尔一场竞选演讲,心潮澎湃。


"我当时有点死缠烂打。演讲快结束时,我已经挤到了第一排。那时我16岁。我告诉她,她的演讲让我很振奋,她就问我:'伯考先生,你有没有加入青年保守党?'我说:'还没,但我来听你演讲,很受鼓舞。'“


一天后,保守党横扫工党赢下大选。撒切尔成为英国首位女首相。


几个月后,伯考加入保守党。一年后,他成为党内极右翼组织“星期一俱乐部”秘书长。


“当年我18岁。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恶毒的极右意识形态可以弥补我身材矮小的不足。我不知道,这听起来像是给自己找借口。”



“星期一俱乐部”成立于1961年,该组织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其反对非白人移民英国以及支持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立场。伯考本人就穿过印着“绞死曼德拉”的文化衫。


18岁的伯考,像个愣头青,做下不少荒唐事,以至于后来以青年保守党党员为对象的杂志Armageddon,在1986年发表过一篇名为《约翰·伯考的把妹指南》文章,分享伯考的“秘笈”:在姑娘面前显摆信用卡,给她们的胸部起别称……


加入‘星期一俱乐部’是我这辈子犯的最大政治错误,直到今天,我都为此感到无比羞耻,这种羞耻感将伴随我一生。”伯考说。



18个月后,伯考“良心发现”,退出这一组织。


20年后,2001年,“星期一俱乐部”被保守党正式扫地出门,撇清干系,从此日渐式微。


但在这20年里,伯考却在保守党里找到了自己的位子,从保守党学生联合会主席,到代表Lambeth区的保守党区政议员,直到1997年,成功进入议会,成为一名保守党议员。


这次的代价,是1000英镑。



1987年和1992年,伯考两次竞选议员,都以失败告终。


1996年2月,机会又来了。这一次,伯考做足准备。他同时在两个选区登记,参加党内候选人竞选,一个是他的Surrey Heath苏莱西斯选区,另一个是Buckingham白金汉选区。


在白金汉选区,保守党优势明显,只要能成为党内候选人,在大选中成功当选的可能性极高。伯考当然不会放弃。


问题是,这两个选区的选举会议,在同一天举行。难倒只能二选一?



“最佳拍档”朱利安·路易斯给他出了个主意:先参加苏莱西斯选区,结束后马上搭直升机飞到白金汉选区


看似“损招”,却是”棋高一着“。


伯考花1000英镑,真的租了辆直升机,及时赶上了白金汉选区的选举会议。


1997年,他得偿所愿,以白金汉选区的议员身份,走进议会大厦。


这个朱利安·路易斯,绝对是伯考的”贵人“,连伯考的妻子,都是他给找的



伯考在埃塞克斯大学读书时,因为组织反对核裁军运动,向“安全促和平联盟”寻求支持。路易斯当时正是该组织领军人物。


两人都是保守党、都是疑欧派、都反对欧共体、都不认同核裁军,都主张英国要加强核威慑力,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口才了得


1989年,两人同时受邀,在一个保守党学生周末会议上演讲。回家的火车上,两人越聊越投机,决定合作干一番事业。


很快,他们的“演讲与竞选高阶课程”开班,为有志从政的保守党成员提供辅导。路易斯负责竞选课程,伯考负责演讲课程。



有一次,两人去伯明翰给保守党学生培训。38岁的”大哥“路易斯,招呼26岁的伯考:瞧那个姑娘,头发长长卷卷的,美翻了!


她叫莎莉·伊尔曼,也是保守党人。培训后,三人约在大学迪厅见面。路易斯后来说:“瞎子都看得出来,她对伯考比对我更感兴趣。我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莎莉在牛津基布尔学院主修神学,后来转到广告和公关专业。年轻时,她聚会喝酒、搞一夜情、后来“叛党”、参加《老大哥》真人秀,甚至只裹一条床单以议会大厦为背景拍封面照,宣称老公的“议长”身份就像一剂春药……



莎莉绝对“有性格”。两人处了一段后分手,直到2002年1月再续前缘,随后进入快车道,6月订婚,12月成婚。顺便说一句,伯考的伴郎,正是路易斯。


1992年,莎莉退出保守党,转投工党;1997年大选时,不遗余力为工党摇旗呐喊,成为积极分子。



当伯考日后被保守党同僚指责”立场摇摆“,甚至和工党”暗通款曲“,并将此归罪于莎莉对他的影响时,伯考这样解释:


”你关心她,她是你家人,是你深爱并一起走入婚姻的人,当然会对你有影响。萨利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当然,的确如此。但我一路过来的转变,根源在其他地方。


其他地方?什么地方?




1997年,布莱尔领导工党碾压保守党赢得大选。


伯考这时候没有动摇。


四年后的2001年,保守党再遭碾压,659个选区,保守党只拿下166个,仅比四年前多一个。布莱尔的工党,赢得413席,继续执政。


”我继续之前的纲领,以为渲染‘疑欧’能赢得选票。我完全错了。保守党也意识到,在世界各国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疑欧’和‘恐欧’,完全是两码事。”伯考这时依然持“疑欧”立场,但显然,大选失利让他开始产生动摇。



他认为保守党却对公共服务不上心,内斗也带来巨大损耗:”一些核心选区,分裂严重,社会底层的挣扎和煎熬显而易见。布莱尔政府看起来的确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工党持续奋进,保守党持续萎靡。


2002年,和伯考同届成为议员的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年会上一鸣惊人,称自家党为”污党“,Nasty Party。



伯考深有同感。


实际上,他对保守党传统政策的质疑,来得更早


1999年,他投票支持针对同性恋设定不同法定年龄的提案,但很快反悔。


“我不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投票后我进行了反思,和同性恋者、教堂负责人以及一些父母进行了沟通。之后我认定,不应在法律规章上对这一群体有区别对待。于是我向议会说明,我改主意了。”伯考后来回忆说。


2001年9月,伯考进入邓肯·史密斯的影子内阁,担任财政部首席秘书。当了四年议员,终于从后排坐到了前排


但他和保守党的矛盾激化,也越来越明显。



英国议员虽然有600多人,但议会下院,只有400多个位子。据说这是丘吉尔的主意,目的是”人挤人,热闹点,免得空空荡荡“。


走进议会下院,正中是一条走廊,和门相对的位置是辩论台,台后坐着下院议长和书记官。



靠近议长一侧,左边执政党,右边最大在野党,靠门口位子,坐的是各个小党派。


首相和内阁成员坐第一排,也就是所谓的前排议员;在野党有和政府完全相同的一套班子,称为影子内阁


简单来说,前排议员属于党内核心成员,在议会也有更多发言机会。



口才了得的伯考,用四年时间,从后排坐到了前排,但才做了10个月,他就选择退出。理由和夫妻离婚常用的”性格不合“差不多,叫“理念不合”


事情源于议会的一项提案,允许未婚伴侣领养儿童。保守党抵制,领袖邓肯·史密斯要求所有党员投反对票。


也许是之前同性恋法定年龄区别化的议案,让伯考对特殊群体有了更多了解,他公开违背党的指示,投票赞成,甚至不惜失去前排就坐的资格



他不愿为一个缺乏魅力也没有前途的领袖,搭上自己的政治前程。对于邓肯·史密斯带领保守党赢得大选成为首相的概率,伯考说:”这就像在沙漠遇见爱斯基摩人。


伯考说对了。2003年,史密斯被迫下台。迈克尔·霍华德成为保守党新领袖。伯考再次应召,坐到前排,成为影子内阁国际事务发展大臣


好景不长,又是一年不到,伯考再次回到后排,这次是因为霍华德被不信任投票罢免,影子内阁也集体失业。


”那时候,霍华德极力反对英国增加欧洲援助预算,我认为他的这个动议方向错误、自我沉迷,毫无成功可能……你是个独立国家,可以完全自主,但现实是,你在这个世界需要盟友……独来独往的方式极其脆弱。



虽然没有公开表明立场,但这时的伯考,距最初那种”排外“、”疑欧“的立场,已经越来越远。


未来仕途,又该往何处去?


“实际上,我在议会陷入撕扯、被拉进纷争,甚至一度成为备受折磨的魂灵。当后排议员时,我想冲到前排;真坐到前排,我又想回到后排……我大概不擅长做前排议员,因为服从党的决策、接受集体路线,我真的不擅长。”


这么“作”,怎么办?


好办!坐中间,当议长!



”我尊敬的国王陛下,我无眼可视,无舌可言,下院引领着我,我是这的奴仆。


这话来自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议长,威廉·伦索尔



1642年1月4日,国王查理一世带着400名士兵,闯进议会下院,要议长交出五名议员,罪名是”叛国“。


这个”国“,不是国家,而是国王。查理一世治国无方,各地暴乱频起。平乱开销巨大,国王屡屡加税,弄得民不聊生。议会不从,对国王进行各种制约。


伦索尔面对查理一世逼问,不卑不亢,维护了议会的尊严和立法权独立,更成为后世议长们的楷模



从这天起,再没有国王踏足议会下院。下院也保持着一个传统:新一届议会开张,女王循例到上院演讲,其礼宾官走到下院门口时,下院大门会在他面前重重关上。


议会,就是要监督和限制政府的权力。


国王和议长的这场对峙之后,英国陷入内战。


七年后,查理一世被当众斩首,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国王身份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


查理一世以恶名传世,却成就了议长伦索尔的万世流芳。



”首先,我绝不是从小就立志做议长,因为没人会立这种志向。”伯考说着就笑了起来:”议长就是个裁判。


伯考40岁才有当议长的念头,个中渊源,却可以追溯到1995年23岁那年。


那一年,他被任命为时任英国财政部首席大臣乔纳森·艾特肯的顾问。


1999年,艾特肯因犯伪证罪别判18个月监禁,做了七个月牢之后提前出狱。


2003年的一天,伯考和妻子莎莉,约上艾特肯夫妇,一起小酌闲聊。



伯考不久前刚从前排议员“请辞”。艾特肯有意无意向伯考提到了一个人,赛尔文·劳埃


劳埃也是保守党人,战后曾任外交大臣和财政大臣,后来内阁洗牌,他被踢出局,做了9年后排议员,1971年,当选议长


“我就是想到了这个而已。”艾特肯说这话时,冲伯考眨了眨眼。


酒局结束,各自回家。路上,莎莉说她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你喜欢议会。不管怎么样,你有个好记性!


做议长,要记600多个议员姓名,还得把名字和脸对上号,这工作,的确需要好记性。(伯考当选后,的确只用了一周就做到了这点。)



议长并不好当。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议会也被称为世界”议会之母“。作为掌管议会的议长,本该”母仪天下“,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早在1258年,议会中就有人担任类似议长的角色,但真正被赋予”议长“头衔的,是1377年的首任议长托马斯·亨格福德



最初,议长不过是国王安插在议会里的自己人,名为议长,实则为国王利益服务。稍有差池,惹国王不高兴,轻则下岗蹲监狱,重则脑袋搬家。


1394-1535年间,七位议长被砍头。其间的1510年,亨利八世还处死了两位前议长。


这是一个极危险的岗位。被选中的人,大多并不情愿,就任时,要其他议员前拉后推,把他扯到议长席上。



如今,议长之位早已成为香饽饽,但新议长上任时,故作扭捏姿态,等其他议员拉上去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


伯考终于在2009年,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不过,他的当选,却很蹊跷。



(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