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子午编辑室】透视“短命建筑”之痛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黄昕、李瑶、赵菲菲、郝苗苗

2016-08-30 01:01

武汉大学早前透露,8月29日是工学部主教学楼的爆破日。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学部主楼内部已经全部腾空,大部分玻璃已被敲碎,周边区域也划分安全警戒范围,爆破拆除已经准备就绪。


待拆除的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学楼



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楼在1997年动工修建,2000年竣工。该楼修建了19层,主要用于教学科研、教师办公和学生自习。它坐落于东湖湖畔,是武汉大学乃至整个东湖沿线最高的建筑,因其威武雄壮的造型,一直被武大师生称为“变形金刚”。


年初,有关工学部主楼被爆破拆除的消息就已传出。有媒体在3月份就在追问大楼被拆除是否属实,校方给出的回应是,这不是学校说得算的,还在等消息。



7月7日,武汉大学就“东湖南路沿线(武汉大学段)环境整治工程”发出动员令,工程内容就包括对工学部主楼的拆除和等面积还建、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等。


消息一出,武汉大学师生、网友、媒体,都热议起这幢大楼的“生死问题”。武汉大学学生还在知乎上开辟了“工学部主教那些事儿?”讨论区,有的说,作为工学部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楼竟然要炸了,难过……有的说,拆除有征求工学部同学的意见了吗?也有同学提出,这幢大楼在建造之初有破坏武大整体形象之嫌,拆了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可能学习的地方又少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现场驻守了一天,但大楼并未在29日如期爆破,具体原因不明。从一早开始,就有不少得到消息的周边居民和武大学生特地赶来与大楼合影。夜间下了晚自习,学生们也流连在大楼周边,表达不舍与惋惜。




建了不到20年的楼,为啥说拆就拆?武汉大学方面表示,改造的依据是《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同时经过了武汉市规划委员会、省市政府多次研究,才决定对该楼进行拆除。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于2011年7月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准,计划用十年基本建成生态湖泊型的风景名胜区。其中要求:保护东湖同城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湖滨地区和嵌入城市内部的洪山、珞珈山过渡带内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要求体量小巧、色彩清雅,与环湖景观相协调。建筑物高出环湖树冠高度的部分,应有良好的体量和造型,组成平缓、柔和的轮廓线,与对面的自然山际相呼应;对于现有高出树冠的大体量建筑,可以通过加强垂直绿化等手段来弥补。远期则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筑。

而工学部主楼的体量和高度,则与规划不符。它距离湖边不到500米,处于东湖与珞珈山过渡带之间的核心区域。一般树冠多为3、4层楼高,而它达到了19层。它的体量长达数百米,对远方的珞珈山有严重的遮挡。因此尽管“变形金刚”比规划早11年就竣工、投入使用,尽管它的造价网传高达一个亿,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改造效果图


对此,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认为,仅出于景观需求就拆除建筑,这是对国家财产的不负责任。一座城市的建筑,必须科学民主,不能谁官大谁说了算,规划过程中充分论证,才能保证规划的延续性,避免这种随便建、随便拆的状况。




近年来,类似的“短命建筑”并不少见。去年11月,西安市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大楼被拆除。高118米的金花大楼是目前国内拆除的最高楼房,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一爆”。


这幢大楼在1999年落成以后,因为土地纠纷等原因被闲置了16年之久,从未被使用。2015年11月14日清晨,大楼在15秒内化为瓦砾。


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大楼爆破瞬间


兴建于1988年、耗资2.5亿元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被称为“中国足球福地”,它曾经见证过中国男足挺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时刻。后因为沈阳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分赛场,该体育场存在硬件条件等问题,在2007年被爆破拆除。


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爆破瞬间


201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共有46亿平方米建筑被拆除,其中20亿平方米建筑在拆除时寿命小于40年。以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将达到4.6亿平方米。


有媒体粗略估计,如果按照每平方米拆除费用1000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年建筑过早拆除要花费4600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可以再办两次北京奥运会,相当于七八个较发达县级市全年的财政收入。

对此媒体评论员李松林提出,频繁拆除和重建建筑,势必会影响公共服务投入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也会影响建筑与规划的严肃性,有害政府形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短命建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2001年至2010年公开报道的54处过早拆除建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把工程质量问题和规划违规问题导致的拆除视为合理拆除的情况下,不合理拆除的比例高达90%。而质量问题是建筑早夭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指出,建筑质量出问题无外乎开发商或建筑商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或者采取的工程措施不到位等。比如曾在温州市区黄金地段矗立了6年之久的中银大厦,被鉴定为主体质量不合格,最后被爆破拆除,还牵出了一桩涉及3000万元的腐败案。


温州中银大厦爆破瞬间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不合理拆除中,功能滞后、有商业利益和形象政绩等原因的严重不合理拆除案例占到了55%。


根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向全国政协提交的一份提案,“利益驱动是‘短命建筑’频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在土地财政收入这个强大利益诱惑下,一些地方政府更有决心对新建筑“痛下狠手”;另一方面,有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大搞形象工程,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拆旧建新、拆新建新比比皆是。

为了杜绝决策的随意性,媒体评论员李松林建议,首先要改变权力主导的城市规划治理思维,要通过简政放权、公布权力清单来明晰管理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政要依法依规,不可随意染指公共建筑建设。其次,要守住专家评审与第三方的监督体系,要扩大专家的话语权,而非官员的话语权。再次,需要推进“短命建筑”的终身问责制,这在环保、文物保护方面都已有突破,“短命建筑”是否可以借鉴?加强问责,应是根治规划、决策随意的治本之道。



(编辑:董智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