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唱起黄土地上的中国摇滚 记华阴老腔传人张喜民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峥

2016-06-10 10:12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华阴老腔成为大作文题之一。张喜民听到这消息楞了一下,随即就笑了。

“这是好事么,至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老腔,他们要来学,我都愿意教,免费的。”张喜民是华阴老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天刚回到村里。


六月的双泉村,村外麦浪滚滚,村口蛙鸣阵阵,这是一个典型的陕西关中农业村庄,耳边不时传来一两句吼唱的老腔……记者见到张喜民,他刚刚吃完晚饭,晚饭是白馍,菜籽油炒小青椒。

“刚从外省演出回来,真的吃不惯,还是家里饭吃着顺嘴,就想喝点包谷珍,过了节又要出去了”他憨厚的一笑说道。

张喜民今年七十岁了,却不像七十岁的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进入屋内,北面墙上悬挂着张喜民参加各类演出的照片,其中,合影占多数,张喜民说,这些照片绝大多数是近十年的照片。


“这是和文化部领导的合影,这是和陈忠实先生的,这是和濮存晰的,北京人艺白鹿原,还有这,是和谭维维,在上海《中国之星》……”


张喜民介绍,2015年11月,崔健把自己推荐给谭维维,希望他们合作演唱一曲融合现代摇滚和老腔的全新音乐,这就是后来谭维维在《中国之星》舞台演唱,轰动全国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当时时间特别的紧,谭维维担心和我合作不好,在排练室里面磨合了才两三场。 ”

2015年12月5日,随着谭维维在东方卫视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引爆媒体。张喜民老腔班也再次引发关注,网络上对张喜民华阴老腔赞誉如潮,但不为人知的是,为了配合《给你一点颜色》的电声乐器和节奏,老腔不得不做了一点改变。“改了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东西,你不能大量改动,否则就不是原汁原味了,原生态的东西了。”



视频:张喜民原生态演绎《给你一点颜色》


张喜民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历史很悠久。《前汉书》记载,华阴双泉村所在地是京师仓,又叫华仓,是一座三面临崖,一面靠山的仓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这里曾堆着上万担粮食,这些粮食通过流经附近的黄河,洛河的水运码头,运往长安城和全国各地,华阴老腔的雏形就是源于当时漕运码头纤夫们拉船的号子和说唱,久而久之,形成区别其它戏曲形式的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独特的拉波调,主唱唱到最后一两句,大吼一声,众人帮腔,附和,拿木块用力撞击木头,激扬雄壮。“全国只有我们双泉村会唱,华阴老腔是张家的家传戏,有许多规矩,除非本村本族,外姓人不能学唱,剧本绝不外传,老腔没有乐谱,只能由师傅口头相传。”



视频:华阴老腔现场表演激扬雄壮


据说,唱本里有简单的标注,还配上数字,何处念白,何处出场,但具体的表演方法并未写明,“你看这里写‘曹哭’,但这个哭是急板慢板你不知道,需要师父告诉你。”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门道,所以张家的家戏外人轻易学不去,也保证了只有张室宗亲才能学唱的规矩,形成独特的小范围剧种。

到唐宋时期,老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当时流行关中的皮影,幕前耍皮影,幕后唱老腔,老腔艺人们除了会唱,还要学会操纵皮影,拉板胡,吹喇叭等多种技能。

张喜民有兄弟四人,他是华阴老腔正宗传承人张全生的二子,四个兄弟都在从事老腔演唱,张家是双泉村有名的老腔世家。1962年,十三岁的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老腔,最先学习的是签手,也就是皮影操纵手。

“我大哥学了一段时间,我父亲发现我大哥音带不是很好,就对我说,你大哥嗓子不如你好,你来唱主唱吧,结果我就和我大哥调换了个,大哥拉板胡”与别的剧种生旦净丑分属不同人唱,华阴老腔所有人物都由主唱一人演绎,这就对主唱得声带和嗓音可塑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视频:老腔艺人张喜民亮嗓演唱片段 展现扎实基本功


先天条件好,不代表能唱好,扎实的嗓音基本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老腔艺人的第一步。张喜民开始了艰苦学习的修炼之路。每天坚持练嗓,学习发音,用气。加上自己非常喜欢老腔,田间地头劳动中,烧火做饭生活中,张喜民随时随地的都在吊嗓练习。


“每天都练,在荷塘边唱,下雨了,就站在屋檐下面练。”张喜民的四弟张建民说起二哥练功,佩服的说到,他是发了狠了,下了吃奶的劲了。“我听我大哥说过,二哥听说喝童子尿为能保持嗓音稳定,就真的喝了。”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学艺,加上父亲的指导,让张喜民在这个行当逐渐积累了名气,1980年,张喜民成立了喜民班,走乡串舍,在华阴地区名声远扬,不久,连毗邻的华县,潼关甚至山西等地也慕名而来请他们演出。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年演出了上百场,那时候华阴最有名的十个演出班,五个班是唱迷糊的(另一种戏曲),剩下五个都是我是我们村里张姓人组建的老腔班。”

经历了十年的辉煌后,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九十年代,文化多元,电视的普及,群众娱乐活动多,加之许多农村的青壮年走出农村,外出谋生,老腔的境遇也每况愈下了,来双泉村找张喜民表演的人越来越少,自然看老腔演出人就更少了。

“一年能演四五十场就不错了,村里的不少张姓老腔艺人也逐渐不再从事演艺,外出务工”张喜民说,那段时间,老腔境遇确实很尴尬,自己也很纠结,要不要丢下学习了几十年的老腔手艺出门干些别的工作呢,他迷茫了好些日子。
 
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主任的党安华,当时还是县文化馆一名工作人员,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回来,他经常会到农村走访,他回忆起2001年第一次看张喜民演出的情景。“当时冬天,他们在演皮影戏,在幕布后唱老腔,台下只有四个人听,我就上台,想对他们说,别唱了,都没人听了,结果就在掀开的一刹那,我被震撼了。”



视频:黄土地上的中国摇滚 老腔演奏让人震撼


党安华说,震撼他的是艺人们表演状态,淳朴,真性情,爽朗的笑声,忘我的演出。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就很留意收集关于老腔的相关信息,走访老腔艺人,搜集老腔资料,发现老腔这种戏曲不管是从历史传承还是从表现技巧,在全国都独树一帜,他决定帮助张喜民,扩大华阴老腔知名度,保护濒临失传的艺术。通过向文化馆申请一点经费,他把张喜民这些艺人召集起来,发起了工资。“我给他们说,每天给你二十块钱,管一顿饭,条件是每天来文化馆排练,不演皮影,只唱老腔。”


拆去了原来的幕布,直接暴露在观众面前,改变原有的演出模式,让张喜民这些半农半唱的庄稼汉十分不适应,为此,没少和党安华吵架。“让咱农村人上台还真不习惯,我们就是在幕后表演的,你把我们整到台上来,紧张。”


不管张喜民愿不愿意,反正党安华是铁了心,张喜民和艺人们必须从幕后走到台前。他学过专业戏剧,知道最打动人,最感染人的必须是老腔艺人现场演奏和演唱。这也是老腔区别其它戏种最不一样的地方,要想传承,要想保护,必须让华阴老腔让更多的人熟知。在党安华的指导下,他们创作的华阴老腔《古韵乡趣》获得成功, 在陕西有了名气。2005年6月1日,陈忠实老师推荐张喜民参加北京人艺的话剧《白鹿原》演出,让华阴老腔在全国有了名气。2007年,张喜民班全国演出达到了117场,08和09年也都超过100场。村里人笑称,喜民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演出比往年多的多了,过完端午节可能要去北京,还要去新疆。”


张喜民说2006年以前,演出一场能有几百元的收入,现在演出一场费用大概是一万到三万元之间,如今,他把家里的五亩水地和旱地承包出去。为了更好的专心演 出排练,张喜民和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商量,外出演出联系等一些事宜都由保护中心去做,他们专心做老腔的排练和剧本创作。张喜民是十代老腔世家,但自己的儿 子却没有学习老腔,在外打工,几个女儿也没有从事老腔艺术,为此,他并不强求。“学老腔是辛苦事,要有耐力,兴趣很重要,你自己如果不感兴趣,老腔是没法学好的。”


张喜民常年在外演出,家里很多事情也无法顾及,前几年,老伴突发疾病,他却在外演出不能及时赶回,至今,老伴在生活很多方面还有很多不便,每每想起这些,他就心有愧疚。“虽然我要养家,但现在也尽量减少一些演出,能不去的就不去,在家里多陪陪老伴。”

促使张喜民想减少外出时间的还有身体因素,虽然现在身体还算硬朗,唱腔依旧浑厚,但人生七十古来稀,上了岁数的他,已经感觉到身体在演出中的异样变化。“和前几年确实还有区别,唱的久气就短了,别人看不出来,自己是深有感受。”
 
为了能传承老腔,他对老腔也有新的认识,老腔不能再仅限张家内部了,必须打破了非张姓宗亲不外传的祖训。2014年,由政府出资,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免费开 设华阴老腔培训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张喜民成了学校的老师,传授教课。目前,已经结业两期,培养了一百名学生,不过,从招收的学员年龄段来说,三十岁以 下的年轻人太少,仅占百分之二,剩下的都是45岁以上的老人。

“担忧的是如果今后没有年轻人在学,我们这些老人不在了,华阴老腔就灭亡了。”张喜民忧心忡忡。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