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新”临港元年纪实③:漂洋过海来看你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马婕
2020-08-20 10:29
不甘,是临港金融人的“通病”。
为什么不甘?因为他们见过太多的企业、太多的业务,因为政策的限制,被挡在了门外。金融开放,尤其是跨境金融业务,一直都是有序推进,但是从来都是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监管有自己的考量,但是企业也有实在的需求。
于是,金融人想在新片区里,抹掉这些不甘。“不太甘于太平淡,就是不甘于平淡的办公生活,还是希望能够闯一闯,做点东西出来。”
说这句话的是中国农业银行的新片区分行客户经理陈振华,一年前的现在,他还在上级单位,上海市分行做自贸业务研究,看到新片区的成立,他没有犹豫,报名来了临港。
不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这天,陈振华看了一遍新出的政策,就匆匆来到企业。城林环保是一家做工程降噪的制造业企业,过去几年一直在寻求海外借贷,无奈因为门槛高且操作复杂,从来没有成功过。看到这次外管局印发的新片区创新政策后,陈振华觉得,机会来了。“过去因为外债政策上的问题,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很多企业就不太适合这个政策。出了这个外债一次性登记便利化以后,我们可以很方便,跟企业说,原来的这些政策障碍已经突破了,那么咱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做一笔。”
一次性外债登记的新政下,申请门槛大幅下降,事前审批材料大量减少,并且在批复额度内可以随借随还,无需像过去一样事先确定利率、签署借贷合同后再去外管逐笔申请,并且贷款币种自行决定。看到这个资本项下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巨大突破,企业负责人张文昌心动了,决定一试究竟。
很快,外管局的批复下来了:同意,额度2亿元人民币。“最终答案出来的时候,是令我们挺高兴的,也挺欣慰的。就是我们努力了这么久、这么多年,终于成了一笔。”
城林环保的第一笔外债选择从日本东京借了250万美元流动贷款,加上利率、汇率锁定、纳税等,资金成本依然比国内低3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外汇管理部副处长刘红英表示,“对企业来说,既可以节约时间、人力、财务等成本,又可以灵活把握融资时点,及时捕捉市场机会,更好地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离岸资金的"为我所用"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的实惠,更是一块海外市场的敲门砖,为未来走出国门做下铺垫。“如果把企业真的比作一个人的话,金融政策的便利性可以是相当于给你多一份营养。有营养了,骨骼壮了,身体好了,一切就都好了”。
这笔250万美元贷款成为了新片区外债便利化措施的首单业务,一个千亿级的市场由此打开。同时,这也是农行客户经理陈振华的首单创新业务。他再也没有不甘了,有的是成就感和信心。
和他一样的人,在新片区很多很多。
过去这一年,大量金融创新的首单业务在新片区落地,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政策支持下,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等,仅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这一项,在实施五个月中,区内企业共完成本币结算3233亿元,外币结算近19亿美元。
金融创新和政策高地的特点吸引着金融机构纷纷入驻临港,已有超过20家机构与管委会签下意向协议,将在滴水湖畔的这片空地上建造属于自己的大楼,最早将于2022年底竣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获悉,将会在新片区设立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心支局,更高效地了解一线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推出新政。
金融政策的突破,从来都不是单向推动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缺一不可。这一群不甘心、想做好的金融人,每一天都在见证着新片区的变化,同时,也在认识新的自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马婕 编辑:范燕菲)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