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

视频 | 破译科创策源源代码③: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1-06 23:56

吸引人才 上海如何精准发力?


打造科创人才高地,如何保证源头“活水”不断?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上个月,已经在上海连续举办三届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更是被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中。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看来,这不仅展现了上海高水平的开放,还彰显了上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决心和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行动力。


中国科学技术从学习引进到创新,再到如今的提出的创源,关键还是人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德宏认为,当前上海不仅需要基础科学创新人才,也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型人才。


除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同步启幕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社区选址临港,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等世界前沿科技。目前,首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已经进驻社区。



王德宏认为只有良好的科研生态和软硬件配套,才能吸引全球顶尖团队。配套硬件包括具体的科研设施、特定的科研设备等,软环境则包括资本市场在内,能够帮助科研人才实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



汪泓建议,上海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步子还可以迈得大一点。目前上海对全球科学家、经济管理学家等顶尖科研人才的薪资报酬,已经可以和全球优秀大学媲美,接下来是否能再加大吸引力,比如在临港等一些地区可以对他们的个人所得税进行调整,凡是能组团来上海进行相关科研项目攻关的团队,都给予一定支持和优惠等等。


引才之后 如何留人?


引才更要用才、留才。围绕着如何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上海近年来不断祭出“组合拳”。就在1月6日,临港传出好消息,将设置首期1亿元的专项发展资金,其中就包括设立人才公寓、支持人才落户等。



王德宏认为打造人才高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还应当对标国际顶尖水平,为科学家工作成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汪泓也观察到,随着中国产业发生巨变,中国市场机遇无限,留学生完成学业回国数量不断上升,国内和国外培养的优秀人才,同步进入轨道交通、汽车工程、航天工程、宇航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最前沿。


她认为,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应面向产业需求,高等院校应当主动地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校企联动才能相互赋能。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应当双轮驱动,既引进国外世界顶级科学家,又着重以中国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来带动高校改革,引领年轻人去追随,引领科学家去探究,引领科学成果转换。


引才聚集 上海有何优势?


去年底,上海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密集推出落户新政,居转户、人才引进、应届、留学生的落户政策均有放宽。而包括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审批“单一窗口”,“一网通办”等制度创新,连续举办七年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等,都以贴心服务增强了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并且为他们搭建了更好施展才能的舞台。



王德宏认为,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上海的知识产权法庭、金融仲裁法庭,都证明上海有完备的金融市场,有助于科学家的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上海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承接着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加上上海拥有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诚信体系,也是非常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人才汇聚。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引才”如何共享共赢?


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龙头,人才一体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应有之义。



汪泓认为,一旦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和相关科学技术共有生态链能够共用,国家产出或者区域产出,可能比单个上海产出要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人才一体化的数据,和人才一体化的政策,还有人才一体化的资源配置要到位,只有积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共享共赢。通过人才一体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杨龙跃 方媛 董亚欢 郝苗苗 毕俊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