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核辐射爆表,日本还能去吗?三文鱼还能吃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2017-02-15 18:02

龇牙咧嘴的大鱼,大如手掌的生蚝,据说这些都是日本福岛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怪物”!照片一经曝光,惊呆日本群众,随即引发疑问,福岛附近的核辐射到底有多严重?




就在众人猜测之时,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则与福岛核辐射有关的赴日旅游安全提醒。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朋友圈顿时炸开了锅!



正在日本旅行的朋友们茫然地询问:要不要戴上防毒面具?爱吃日料的小伙伴们焦虑地探讨:三文鱼还能不能吃了?群里的“键盘专家”们四处引文,对比数据,展开专业的或非专业的激烈讨论。

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将近5年,怎么最近又“火”了?

事情源起于日本媒体近日对福岛核电站的大篇幅报道。报道称,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内部拍摄的最新视频图像进行了分析估测,发现2号机组安全壳内部最大辐射可能达到每小时650希沃特,人如果暴露在这种辐射中即可“秒死”。



天灾人祸的福岛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重大核泄漏事故。



“天灾人祸”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福岛核泄漏事故似乎很贴切。如果说,地震加海啸是天灾的话,那么,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并且至今未能解决,那必是“人祸”无疑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福岛第一核电站是座抗震标准差,且超期服役的的核电站。

很多学者都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在事发之时已经严重老化,服役有40年(一般商业核电站的寿命是40年)。前福岛官员Sato Eisaku也承认福岛核电站在出事之前,就出过严重故障(2011年1月6日,部分循环泵recirculation pump脱落)。然而这一切被忽视甚至刻意瞒报,东电甚至在事发之前,打算让老旧的第一核电站再运营20年。



事发前,专家已经注意到福岛核电站抗震标准不高,海啸和地震可能会给核电站造成危险。有文件显示,200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向日本提出警告,称福岛核电站的设计不足以抵挡大地震。日本资深地质学家Yukinobu Okamura曾经给东电发过一份风险警告,但没有得到回应,被东电直接忽略。



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对于这场事故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令人不解”。

核能专家指出,福岛核电站的控制者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合适的对策,从而延误了时机。

在发生核事故之初的两个月里,东电公司还拒不对外公布反应堆“堆芯熔化”,代以明显弱化的“堆芯损伤”表述。

日本官方公布的信息经常不完整甚至前后矛盾。比如在检测服用放射性碘污染的水对孕妇和儿童的影响时,日本当局公布的信息可以说是乱成一片甚至自相矛盾。

日本方面还多次否认故意淡化和隐瞒福岛核事故及其危害的严重程度。对外一直宣称“事故影响有限”。



高风险能源项目的“技术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存在的高风险能源项目各种各样。之所以称之为高风险,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在非正常情况下,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发生事故后,对人体和环境损伤巨大,污染物往往造成较大范围或较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常见的包括核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和深海钻井等等。

这些高风险项目技术难度之大,往往不是普通人能了解的,甚至连能源公司,政府机构都不能百分百掌握。

而且“技术控”也有卡壳的时候。面对高风险能源项目,技术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解决途径。大多数企业在出事之前都是自信满满,号称技术安全的。然而,越来越复杂的高精尖技术对风险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之前的经验不一定能防范技术升级后带来的风险。即使公司认为自己的安全保障技术已达标,面对复杂的大自然,也难有十分的把握。



以福岛核事故为例,目前核反应堆内部情况极为严峻,每小时五六百希沃特的高辐射量,人进去会“秒死”,东电计划机器人进入作业,原计划机器人可承受累计1000希沃特的辐射,按照目前的辐射量,机器人进去不到2小时就会损坏。

此外,东京电力1月30日公开的2号机组安全壳内拍摄到的图像也显示,该机器人行动路线上存在大型穿孔,可能无法充分开展工作。

很多区域因为辐射过高而难以开展作业,预计完全报废这座核电站还需要大约30到40年的时间。



高风险能源项目的“人祸风险”

高风险能源项目风险之所以高,除了技术层面的“高风险”,更是人为的“高风险”!为什么这么说,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能源公司利益至上


在资本主义制度裹挟之下,一家公司的实力和地位主要是由其经营状况决定的,而不是什么安全标准。如果经济利益和安全标准产生冲突,很多企业抱着侥幸心理,多半选择后者让位于前者。敦促更高的安全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意味着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

“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如前文所述,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东电公司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设备已经超期服役,出现老化事故了吗?东电公司难道不知道核电站的抗震标准不够高吗?



二、政府监管能否到位?

政府对高风险项目签发许可的时候,看重项目的哪个方面?是这些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还是项目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当企业宣称自己的项目绝对安全的时候,政府的技术监管能力足够吗?企业是否容易绕过政府监管呢?

2010年,英国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重大漏油爆炸事故,技术的专业性让美国政府也无能为力,别说有效监管了。2年后BP公司通过审核,旧地重开,石油钻井设备增多,产量增加。对于一个有着重大事故和逃避监管历史的石油公司,政府的监管真的行之有效吗?



除此之外,政府还要考虑自身的“面子问题”。日本方面对于福岛核事故,对外一直是“半遮半掩”或者“故意遗忘”,“核事故影响有限”成了日本政府的主基调。2013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申奥时夸下海口,福岛和污水“得到控制”“完全没有问题”。



三、赔偿机制不合理


高风险项目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一致”。那就是项目的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不一致”。受益者是大公司和当地政府,事故后受伤害的却是普通百姓。公司往往是赔钱了事,甚至赔偿不多。

例如印度博帕尔事故,美国联合碳化物有限公司设于印度的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造成了数万人直接致死的人间惨剧。之后美国政府却拒绝引渡公司时任CEO安德森。印度受害者只获得一两千美金的赔偿,还有很多受害者一分钱都没有拿到。



再说福岛核泄漏事故。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估算,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反应堆报废费用为8.2万亿日元,大大超过此前设想的约2万亿日元。赔偿和去污费用也有所增加,事故处理费总额由之前的11万亿日元增至21.5万亿日元。这么一大笔费用,怎么办呢?

日本政府先前设立一个9万亿日元的无息贷款项目,以帮助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负担赔偿费和净化费。同时,为了给增加的费用“开源”,日本政府还计划让东电及其他电力供应商提高电价。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民众将间接负担一部分核事故处理费用,费用将被“转嫁”至全体日本人民。

14日,据《产经新闻》报道,福岛核事故之后,一位参与过事故处理的札幌市的男子,先后罹患膀胱癌、胃癌、结肠癌。然而,当他向福岛县的富冈劳动基准监督署申请工伤认定时,却未被认可。



没有直接简单的解决方案

政治诉求,经济利益,能源需求,环境保护,技术风险,围绕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各种因素,复杂地勾连在一起,让高风险能源项目的安全隐患,成为一个难解的问题。

人性中本能的贪婪和侥幸,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将危险置于脑后。

不由想起Clapp & Dauvergne的《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全球环境的政治经济学)的结尾部分: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有实际上简单的解决问题方式,可预见的,公平的且没有痛苦的方式。 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简单明确的趋势,解释或者解决方案。(On many days we wish there were in fact simple solutions- predictable, fair and painless. But there are no straightforward trends, explanations, or solutions. )

这是一个难题,的确没有直接简单的解决方案。事已至此,我们只能希望日本方面可以尽快给所有人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所言,对日本福岛核泄漏及其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我相信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会持续高度关注。我们也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消除核泄漏事故产生的影响作出负责任的说明。这不仅是对日本本国国民负责,也是对邻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负责。



日本还能去吗?三文鱼还能吃吗?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日本还能去旅游吗?这个事情,手头没有相关的数据,不能瞎说。但是不论怎么样,避开福岛附近地区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进口海鲜,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就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公告》,禁止从福岛等12个都县进口食品、食用农产品及饲料。

但是,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查一查新闻,会看到中国查获过多起污染海鲜走私案件。所以,大家在就餐和购买之时都要“慎之又慎”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一叶 实习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