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忍不住发脾气…”这条留言令人破防!
时讯
上观新闻
2022-01-15 19:29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3天熬2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
今天上午,上海发布上一条关于疾控工作人员的留言戳中无数人泪点,不少市民点赞、转发并真诚留言,“正如所说,你的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
与新冠病毒赛跑,疾控流调队伍已坚守在一线近两年。1月13日,上海新增2名新冠确诊病例、3名无症状感染者后,全市流调队伍、核酸采样队伍再度拉起警报,即刻启动应急,连续几十个小时枕戈待旦,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守牢上海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小观采访其中工作人员 记录坚守与付出
“做应急流调,半夜1点能收工就很幸福”
已经参加工作11年的姜晨彦,是上海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密接组负责人。2022年第一天,她就经历了通宵工作,忙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歇。
面对每一名感染者、密接、次密接,流调人员会先询问其活动轨迹,再到其活动过的场所现场调取监控,结合消费支付记录等,让活动轨迹形成闭环。“每一分每一秒做了什么,都不能有空档。”同时,相关人员会被及时转入隔离点做核酸检测采样,涉及到的场所也会进行终末消毒。
1月11日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当天凌晨3时姜晨彦被电话叫醒,从暖洋洋的被窝里钻进寒风肆虐的冬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主要进行现场视频排查、密接调查、统计密接数字等工作。姜晨彦回忆:“监控室很简陋,连凳子都没有,我们就坐在流调箱上看了一夜监控。可能因为电脑太多,监控室里还开了冷气空调,特别冷。”
因为流调情况多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很多流调人员去现场也随身带着洗漱用品。“有时候太久没睡觉,大脑会非常混乱,需要赶紧去补一两个小时睡眠,比如在车里、在流调现场的桌子上眯一会儿,再继续工作。”
近日记者在市疾控中心看到,走廊上堆有不少泡面、火腿肠、自热火锅等方便食品。姜晨彦说:“如果哪天我们能在半夜12点或1点收工,回单位吃一碗热乎的,就感觉很幸福了。”
一年四季,在流调人员眼中分外鲜明。漆黑的冬夜里寒风刺骨,夏天酷暑难耐,有时流调人员需要穿防护服裹成“大白”,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衣服往往湿透了,能拧出水来。这样辛苦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两年。
前期流调越细致,后期防线更牢固
静安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杨晓明,是区内众多流调队伍中的一员。前晚(13日)8点多,刚忙完日常工作,她收到紧急流调电话——密接流调后涉及场所排查,杨晓明知道,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领到紧急任务后,她与同事两人赶往指定排摸场所,这是一个人流较多的商场。按照上一轮密接轨迹的记录,当晚他们要排摸9个场所,其中2个是高危场所——餐厅和甜品店。“流调是个细致至极的活,我们要尽可能摸清密接的轨迹,对准所有时间点,不留空白,这样才能确保下一轮流调没有疏漏,完成环环相扣。”杨晓明告诉记者。
当晚近10点两人抵达商场时,大多商铺已关闭,通过物业经理,流调人员调出监控一一排摸,就餐地点由于要摘下口罩,属于高危筛查区域,因此餐厅和甜品店的监控,两人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排摸到凌晨两点多,两人基本将高危筛查场所的进出人员一一摸清。“我们每次看流调监控,密接如果戴口罩,就会松一口气,这意味着后续流调会轻松一些。如果没戴口罩,则意味着传染风险更大,必须后续流调继续加码。”万幸的是,监控镜头下,这位密接始终在公共场所自觉戴口罩。
凌晨近3点回到办公室记录报告后,杨晓明与同事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儿,一早八点左右再度来到商场,同时与相关部门联动,锁定两个高危筛查场所中2名背面认不清的人员,成功辨别身份并圈定次密。直至中午11点左右,连续15个小时的作战,这个场所排查告一段落。
杨晓明告诉记者,“疫情两年至今,这几乎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一旦有流调任务,就意味着十几个小时合不上眼。流调责任重,前期流调越细致,后期防线就更牢固。”
采样量激增,没日没夜却没人放弃
除了流调队伍,采样队伍同样奔走在第一线。
对普陀区中心医院肾内科护士长吴鹤瑾来说,这几天没日没夜,已成常态。当记者联系到她时,她正与同事组成应急采样队伍,奔赴一个大型小区进行采样,“昨天是26个点位,前天是24个点位,今天至今做了几个点位有点数不清了,要到晚上回到驻点再来算。”
从早上5点多群里接到信息,忙到半夜11-12点,吴鹤瑾与同事们近几日的行程都是到了点位采样,采完样出发去另一个点位……高危筛查人群的防控,需要1、2、7、14天多次核酸检测,这意味着每天都是海量工作量,吴鹤瑾告诉记者,1月13日当日小分队采样3000余人,昨天4000余人,随着流调信息不断更新,今天再度补采。
快速精准,才能筑牢防线。这几天随着本土疫情反复,采样量一下子爆了,前往医院本部核酸检测的人也明显增加,日均可达4000-5000人次。吴鹤瑾告诉记者,“看到大型小区里每个居民迫切的眼神、生活总是有些影响,我们尽所能加快速度,期望能尽快完成筛查,回归日常生活。”
疫情平稳时,在外采样不多;疫情变化时,即刻就要出发。记者同时获悉,目前普陀区中心医院所有护士都在岗,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担纲领衔,“这样的应急状态已不是第一次,团队里没有人轻言放弃,大家都知道,我们速度快一些,上海这座城市也就更安全一些。”护理部主任郝平说。
流调人员特别呼吁:接到流调电话的市民不要慌张
近几日随着本土疫情反复,上海流调及核酸检测频次有所增加,部分市民对应急采样还有不解,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也仍有认知盲点。针对市民相对陌生的流调工作,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业内人士,讲解其中要害。
杨浦区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长、现场流调组组长乔鹏告诉记者,由于此次上海圈定的中风险地区是奶茶店,出入人员均是年轻人群,年轻人群轨迹涉及多为公共场所,例如看剧、剧本杀、唱KTV、网红餐饮等,人群聚集程度高,流调工作也呈指数级增加。
绝不错看、也不漏看,精准流调是精准防控的基石。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区三级流调梯队近3100名流调人员历经两年“实战”,实现梯队式拉网流调,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兜底。
正确佩戴口罩与否,确实是流调判断风险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乔鹏说,流调工作要综合考虑接触距离、接触时间、个人防护佩戴规范性等多要素。他举例,如果确诊病例一方佩戴口罩不科学,风险等级则从严判断;如果确诊病例在密闭空间内(电梯等),接触人群未戴口罩,也会从严判定。接触时间来看,如果1米范围以内,面对面接触1-2分钟以上,从严判断;如果开放空间内2-3米以外背对背,则问题不大……
流调每个时间节点都不能留白,密接、次密、高危筛查等流调落实到具体工作,点位都必须写好,这就要求被流调者的高度配合。虹口区疾控中心副主任王飞告诉记者,一些记录可以帮助被流调者回忆轨迹,例如乘坐公交车、地铁扫码的时间,出入闸机口的时间,叫出租车记录,到商家等支付的记录等,每个点位严丝合缝补全,对后续流调至关重要。
王飞说,流调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大多市民都能积极配合,但偶尔也有调查对象不配合的情况。近日,虹口区流调人员从监控里看到流调对象与另外数人在饭店吃饭,问其同桌人员信息,对方支支吾吾,好不容易交代了其中一人身份,流调人员以此为突破,像探案一样找齐了所有人。
记者获悉,近期包括虹口、杨浦区在内的多区疾控流调人员、实验室核酸检测人员全天24小时在单位待命,随时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出动,经常连续几十个小时在岗作战。落实终末消毒的人员也经常半夜背着沉重的消毒箱出去消毒。
流调人员因此特别呼吁:接到流调电话的市民不要慌张,要配合调查、如实回答,流调人员的效率才会更高,城市才更安全。
正值全球疫情高发季节,医学专家同时提醒市民,牢记“三件套、五还要”之时,动作也要做到位。“三件套”: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同时尽快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有效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做好健康责任的第一人。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