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视频 | 长江再无白鲟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2-07-23 14:59

北京时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1.5亿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白鲟是长江特有物种,其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生长迅速,曾记录到最长体长达7米。



存在1.5亿年的白鲟怎么就灭绝了?这一事实让人悲伤,却并不意外。因为过去数年,经常有报告指出,长江白鲟已经在灭绝的边缘。


1996年,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


而白鲟最后一次被人们目击,是2003年出现在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渔民误捕的这条长江白鲟,当时其腹中有卵,科研人员在给它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后放流长江,但后来追踪船触礁导致信号丢失,信号再也没能被寻回。


“2003年,最后一条白鲟从我的手中放走,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当年见证了放流的过程,他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救助的白鲟是雌性,且已经怀卵,当时很想留下来人工饲养,可惜条件不允许。白鲟属于大型鱼类,饲养的池子要很大,需要水源制造水流,当时养殖的条件也都不符合要求。而且,人类对白鲟的习性知之甚少,如对水温的要求、对氧气的要求,甚至对它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选择放流。


此后,针对白鲟等珍稀鱼类的监测和保护一直在持续。但是,由于实质性保护工作启动较晚,错过了关键的时间节点,等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


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再次确定白鲟为“极危”即可能灭绝。2019年12月,危起伟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文指出:预计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并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一般来说,学术界对于一个物种灭绝的通用标准是,在该物种最后一次被目击之后的50年内,再也没有任何目击记录。白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3年,到现在是19年,远远没有达到50年。


对此,危起伟表示,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模型演算,白鲟的灭绝基本是能确定的。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只有发现幼鱼,才知道它有没有自然繁殖。1991年之后,人们从未发现过白鲟幼鱼,这意味着30多年来白鲟没有野外自然繁殖的记录了。所以,白鲟灭绝最终成为了研究人员的共识。危起伟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鲟鱼专家组的成员,他表示,2019年,IUCN在上海组织过一次专家组评估,确认白鲟灭绝。但专家组评估以后,按照程序有很多审查环节,后来又碰上疫情,多重因素叠加导致IUCN过了两年多才正式宣布白鲟灭绝。


为何白鲟会灭绝?对此,危起伟表示,物种的灭绝由多种因素造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长江白鲟幼年时会随着长江顺流而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觅食,但受过度捕捞等影响,白鲟可食鱼类减少,面临食物危机。此外,性成熟之后白鲟后会逆流而上,回到上游产卵,但由于大坝阻拦等原因,白鲟无法回到上游产卵。再者,长江是我国航运最为繁忙的河流之一,由航运带来的整治河道等都影响着白鲟的生活。



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生物系统的担忧。据悉,我国长江流域总共生活着三种鲟鱼。除了白鲟之外,还有中华鲟和长江鲟。其中,长江鲟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也被评估为“野外灭绝”。而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近年来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


不过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与《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危起伟表示,随着长江大保护的理念深入,目前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改善。在推进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到生物多样性、兼顾到生态环境、兼顾到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在更加平衡和谐的生态环境里,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崔信淑 周缇 张蕴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