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视频 | 直播间“孤品”竟是二手货 灰产如何有效监管?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2-21 18:42

近日,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在直播间熬夜蹲守买到的所谓“孤品”和“尾单”,很可能是二手货。这些衣物大多有异味和污渍,有的拉链生锈,有的有明显缝补痕迹,还有人刚打开包裹,就看到“有蟑螂跑出来”。真相如何?



记者在某直播间看到,衣架上和地上都是衣服,主播在镜头前展示服装,不时提到“孤品”“尾单”等字眼,屏幕上还会提示“不退不换”“跑单拉黑”等要求。虽然在线观看人数只有几十到几百,但所谓的“孤品”由于价格比较便宜,往往只要几十元甚至9.9元,售卖速度非常快,有时只有十来秒钟。而消费者往往被直播间的展示效果所迷惑,收到货后才发现各种质量问题。



有业内人士透露,所谓的“工厂清仓”或“工厂尾货”,其实都是二手衣服,货到的时候就有明显的磨损、起球现象,甚至有洗衣液或漂白水味道。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简单的熨烫、除毛球等处理之后,再装上批发来的几分钱一个的吊牌,就能将其包装成为所谓的“孤品”。但有消费者上门讨说法时,没有客服会承认衣服本就是二手货,如果消费者一定要退款,往往将其拉黑,让消费者投诉无门。


记者调查还发现,旧衣回收后通过直播间包装再出售,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大量旧衣物简单整理后变身“孤品”,通过网络直播进入千家万户。而进价几分钱、几元钱的二手衣服在包装之后,利润比真正的工厂清仓尾单商品还要高。



有商家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二手衣服大多来自从事旧衣回收的分拣厂家,成本主要包括:买进价3元、主播提成1元、卖出后运费3元,也即是说,即使只卖9.9元,还能赚2元多的利润。如果是品质好一点的羊毛大衣,进价也许只要30元,却可以卖到300元。有直播间一天的流水可达上万元。还有商家透露,即使发现二手衣服上有污渍,为了节省成本,一般只会用洗衣液简单处理,基本都没有消毒环节。


事实上,旧衣回收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是成色十足的环保事业。许多城市都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废旧衣物回收箱,由当地慈善组织或回收公司维护,也有一些商店接受捐赠旧衣物或低价回收,再进行二次销售。此外,还有二手货物网络平台提供交易渠道。按照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估算,我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的2000多万吨废旧纺织品中,再利用率不到10%。但这10%所代表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但旧衣回收的合理性,并不能成为直播间混淆视听、以旧充新的理由。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对于二手产品的交易,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应该秉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让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商家在对二手商品进行销售的时候,应当向消费者告知,商品的属性是“二手物品”,并告知商品的真实状况、来源渠道、使用方法等事项;二是在销售二手商品的时候,要保障该商品足够安全、干净、卫生等要求,并具备相关的功能完好。只有满足这两个原则,才能保证交易的公平合理。


记者注意到,中国旧货业协会发布的《二手纺织服装流通技术规范》中,对二手纺织服装的分类整理、质量卫生、标识挂签和销售都提出了明确的细分要求。比如,水洗就分预洗、主洗、漂洗和中和等四个步骤,其中主洗时间应该不少于45分钟,漂洗次数不应低于3次。不过,该规范也属于团体标准,对市场主体没有强制规范作用。但显然,所谓的"孤品"旧衣服销售前处理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些标准。



那么,通过直播间将二手货当“孤品”进行售卖的灰色产业链,该如何用法律手段来约束?旧衣回收行业要健康发展、为环保事业提供助力,是否也该有法可依?


律师岳雪飞认为,商家必须认识到,故意将二手衣服包装、描述成“孤品”来进行销售,可能涉嫌误导消费者,甚至涉嫌欺诈。一旦被认定为欺诈,消费者就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主动维权,要求商家退一赔三。针对商家将消费者拉黑的情况,消费者可以要求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家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的联系方式。如果网络交易平台明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却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消费者可以投诉、起诉,要求该平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岳雪飞表示,二手衣服的回收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二手衣服变直播“孤品”,也暴露出当下我国二手衣物回收再售卖规则不明确和市场监管不足等问题。比如,旧衣物出口要接受检验检疫,对许多国家出口二手衣物,清关时需要提供检测报告、通过VOC、也就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认证。这些要求是不是可以要求旧衣物在国内售卖时也参照执行?再比如,二手衣服回收销售链条上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企业或阻止,是否可以在监管层面增加环节,对二手衣服的流向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些都能落实到位,并明确各方责任,才能保护好各方利益,让二手衣服回收真正成为一项绿色低碳的环保事业。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金梅 严相莉 阮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