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视频 | 新闻透视丨认知障碍老人 哪里养老?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书馨

2019-02-03 19:05

今天的养老系列,我们要关注一个特殊的群体"认知障碍老人",也叫失智老人。几年前,这一群体并没有被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上海不断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认知障碍老人"的社会照料痛点,逐渐在调研中显现出来:不会自我表达,生人勿近,记忆丢失…… 认知障碍老人,可谓是养老照护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一群人。



有没有办法,让这些老人和家庭过上更优质的晚年生活呢?



志愿者陈月琴,又来看老许了。前年老许被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认知症。当记忆逐渐被抽走,他开始走路摔跤、出门不认路、大小便失禁,甚至连自己的儿女都彻底忘了。



老许夫妇和儿女不住在一起,妻子郭凤英也已经75岁,还要日复一日照护一位失智老人的吃喝拉撒,实在力不从心。她酸楚地说:“我疲惫,我真的很疲惫。很累,精神上累。”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483.60万人,根据国际经验估算,上海约有20万认知症老人,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家中养老。随着病症的发展,家属的照护负担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以外滩街道为例,已登记的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有157人,且都是居家养老。目前,社区能提供助餐等一些服务,还组织了志愿者上门陪老人聊天,安慰一下家属。但是对于这些认知症老人的长期看护工作,依然无法分担。



外滩街道"咏年楼"健康大使团队负责人蔡惠德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的成员毕竟只是志愿者团队,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关爱的方式仅限于上门和老人和家属聊天。

为缓解认知症老人的照护压力,2018年,上海共完成了1194张认知症老人照护床位的改建,并且出台方案,对于设立"认知症照护床位单元"的养老机构明确了奖励、补贴等扶持政策,这激发了不少机构的积极性。



银康老年公寓,去年申请到76个认知症照护床位,现在已经有61位认知症老人入住其中,分在4个照护单元内生活。每个照护单元,打造的是一个"家"的概念。温馨的大客厅,是老人们社交、康乐、活动的空间;吃饭就分别到窗明几净的餐厅用餐,并配有营养师喂养不能自主进食的老人。浴室和厕所则紧邻餐厅、客厅等公共空间,方便腿脚不便的认知症老人。

除了硬件上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照护团队在照料上也更为细心,对待轻度失智老人,护理员采取的是科学记录、定时提醒,帮助老人避免失禁尴尬。而一些重度失智老人,就需要护理人员拿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



“有的时候比较累比较烦的时候,就在心里想他是我的父母亲。”银康老年公寓中级护理师王为好说。

3个多月下来,记忆已经逐渐模糊的老人们,却和护理员们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神情也越来越愉悦、放松,这让家属们也放心了不少。 “来之前她还不怎么喜欢,现在带她回去,她也不肯。”



不过目前,认知症养老照护的专业机构和床位数,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同时,照护标准也还处于摸索调研阶段。目前民政部门正从福利机制、居家及社区认知症养老模式上寻求更多突破创新。

市民政局社福处处长陶继民表示,认知症照护床位纳入了市政府的实事项目,这是上海的养老服务,向着更加的精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



而对于那些仍在家中养老的认知症患者,也需要有更多专业人士的帮忙。目前上海已有不少社会机构,正在社区展开认知症的早期筛查工作,同时对家庭照护者提供支持。此外,上海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技能养老人才培养力度,并探索在已有医疗布局中嵌入认知症老人照护体系。

市政协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钢表示,只有增加专业养老人才,才可能有效改善目前养老环境、养老条件的这种难以满足老人需求的问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书馨 编辑:陈佳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