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视频 | 梁慧丽:办一件实事,代代传承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应冠文 师玉诚

2022-10-22 19:07

上海的2500万常住人口,共同构成215个街道、乡镇,以及1.3万个住宅小区。垃圾分类、综合治理、老房改造……无数个治理难题集中暴露在基层一线。基层工作怎么做,才能绘出人人参与人人满意的"同心圆",今天的《非凡十年 幸福奋斗》系列报道,让我们重访扎根一线近30年、见证社区治理变迁的"小巷总理"梁慧丽。

“这里都好做停车位的,你全部都做掉,只要靠墙壁有绿化就可以。”

普陀区桃浦镇上的古浪苑,由新老两个小区组成,居民超过5000人。楼道堆物、小区环境不佳等历史遗留问题,屡遭居民投诉。居民区书记王卫锋,刚上任不久,摆在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启动小区的综合治理。压力大,心里没底,好在带教师父梁慧丽,第一时间前来支援。



刚走进中心花园,居民便围了上来,梁慧丽开口提及小区综合治理的思路想法,获得了大家认可。“你刚刚提到的停车难的确是,有些地方都是多余的绿地,不应该搞那么多又那么乱的。像这个走廊也是,很窄,旁边这个乱糟糟的绿化就可以弄掉,人行宽一点。”居民们纷纷发表意见。

老书记一来,王卫锋吃了颗"定心丸"。梁慧丽陪同他一起实地走访,听居民的急难愁。这中间,也不乏刺耳的声音。

“他们挪树就挖个坑,一摆好了结束了,树必死的呀,他们不懂吗?”“业委会喊物业去赔。”梁慧丽能淡然接受每一个不满,并立即给出解决方法。

不仅是绿化和停车位,老房缺乏修缮造成的墙面脱落,屋顶渗水等问题尤为突出。知道情况后,梁慧丽和居民走访了最早一批房屋,仔细询问漏水、渗水。


“你们房子漏吗”“漏,年年漏。我们这种房子你看,开裂的多的不得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事务繁杂,有些甚至是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但都涉及一家一户的切身利益。怎么让这项综合治理的民生工程得民心,梁慧丽找来了几位年轻书记,为王卫锋出主意。小王书记提出疑虑,现在初步已经看好了9个非机动车停放的点位,但不知道居民想法。梁慧丽和她在莲花公寓带教的徒弟张群丽立刻给他出主意。

“地方看中以后,征求大家意见。尽量不要影响居民,先把意见征询好,不要人家来装了,不给装了,这块地方弄出来你就上个牌子,这里是非机动车停的,牌子一放居民会来提意见的。”

小王书记碰到的难题,梁慧丽曾经也碰到过,甚至更难。当年她调任莲花公寓任居民区书记,小区野草丛生,生活用水还依赖井水,私拉电线、液化气罐等安全隐患重重。回忆初来乍到的场景,梁慧丽依然历历在目,“我一看,这个小区怎么这么乱的,野草长得比我人还要高。”



作为全市最早一批动拆迁公寓,居民构成复杂,居住人口超过8000人,梁慧丽硬是带着居民与开发商谈判,向有关部门写情况反映说明,将这个烂尾小区建设成了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阳光家园、服务困难群众的爱心家园。梁慧丽说,每一点一滴的变化,小到一盏灯,一扇门,都要听取百姓意见。

“最起码要觉得小区有改变,一件件实事,一边做一边争取,所以十年间,莲花公寓变化是很大的。”近几年小区又经历了一轮综合改造,曾经的"烂尾小区"莲花公寓越来越美。居民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也大有提升。

“走廊里楼梯走得很舒服的,带个拐杖,他说像商品房,铺瓷砖。”“我们天天在那里跳舞,她一有空就过来一起跳,和我们老百姓一样,没有书记的官架子。”

“一年为居民办一件实事”是梁慧丽任职以后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如今她虽然从一线书记岗位退了下来,但服务基层的精神和工作方法,通过新的平台得以接续传承。



十年间,社区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层干部越来越年轻,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更加多元,但不变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真心换民心。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面临着社区治理是一种挑战,社区干部在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而是要当事业来做,一代代为民服务传下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师玉诚 摄像:孔权 丁家伟 实习编辑:何雨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