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视频 | 美俄外长会晤后 杨洁篪应邀访俄!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2021-05-25 22:03

本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开启新一轮外访,于5月24日至27日先后访问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


由于杨洁篪此次行程紧跟在美俄外长会晤之后,因此备受外界关注。


时隔一年半 中俄再启战略安全磋商


在杨洁篪为期四天的外访行程中,应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邀请,赴莫斯科参加第十六轮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无疑是“重头戏”。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截图


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是两国定期举行的会议,议题涉及地区和全球安全、共同对抗各种挑战和威胁的合作等。2019年末,双方在上海举行第十五轮磋商,围绕新时代中俄关系、国际事务和多边框架内协作、亚太地区战略协作、军事安全合作等深入沟通,达成广泛共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隆认为,本轮磋商,双方仍会将重点聚焦于双边事务、地区热点问题等一系列“内向”、“外向”型议题,包括如何尽快恢复疫情后两国元首的线下会晤;如何在半岛局势、伊核问题、合作抗疫等方面协调合作,为世界提供解决方案等。



此外,今年正值《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利用续约的契机,推动两国在战略安全问题上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相互支持,也会成为双方关切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战略安全磋商去年因新冠疫情中断,今年“重启”并实现线下会晤,引发外界关注。有分析指出,该机制作为中俄关系诸多制度化对话中的核心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赵隆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赋予了两国更大的灵活性、自主性,可以就各自的立场和重要的关切实现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同时,也成为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依托。


中俄互动频频 夯实合作基础


杨洁篪前往莫斯科的时机,也成为各方解读的焦点之一。


就在上周,美国国务卿与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会晤,会后双方均表示,虽然美俄“分歧严重”,但有意寻找解决问题、改善关系的方法。


有不少媒体指出,美俄外长会晤后,俄方就邀请杨洁篪访俄,这样的“剧情”似曾相识。就在今年3月,杨洁篪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安克雷奇和美方官员举行了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此后不久,中方也向拉夫罗夫发出了访华的邀请。



《金融时报》对此分析称,在美国地缘政治主导地位减弱,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动荡之际,中俄两国都更重视双边关系,双方加强关系的举动也与两国和美国的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赵隆认为,不必对杨洁篪访俄的时机进行过度解读。对于中、美、俄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而言,高级别官员的会晤都会根据各自的外交议程安排提前部署,不会因为一朝一夕的新动态,或者所谓的“蹭热度”而轻易更改。


赵隆还强调,中俄关系近年来的稳步进步并不取决于第三方,而是源于两国在维护各自的国家主权、制度安全方面有着相同的关切,在共同抵制战略遏制与打压、话语权的垄断、价值观的霸权等方面,双方理念的交汇点也不断增加。



事实上,就在杨洁篪访俄之际,两国的外交官员还展开了一波隔空互动,回应了外界对于中俄双边关系的关切。


24日,拉夫罗夫在采访中被问及中俄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他表示,中俄的合作模式使彼此能够解决双边对话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捍卫双方在多边组织内的利益,协调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中俄都对此感到满意。


中国外交部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对拉夫罗夫的积极表态表示赞赏,强调中俄始终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双方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百炼成钢、坚如磐石。



赵隆表示,中俄始终致力于探索不同于传统同盟政治的新路,不捏造假想敌,也不拉拢所谓“小圈子”,而是更强调坦诚相待、守望相助、互惠互利。正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才使得中俄双边关系持续向好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世界提供了大国间相处与合作的全新范本。


“17+1”不是“1+17” 中国-中东欧合作互惠互利


在结束俄罗斯的行程后,杨洁篪还将先后访问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


赵隆注意到,这两个国家既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也是中国-中东欧发起的“17+1”合作机制的合作伙伴,而且和中国一样,都是新兴市场。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特别是“17+1”合作机制出现以来,双方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模式。杨洁篪访问两国,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诉求,细化优先合作的方向,并通过双边促进多边,讨论“17+1”合作机制在顶层设计、具体合作清单等方面需要调整的部分。



不过,就在“17+1”合作机制步入成熟期、收获期之际,当地时间5月21日,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宣布,该国“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理由是该机制在欧盟“制造了分裂”,并鼓动欧盟其他国家一同退出。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回应时强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共同倡导成立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符合各方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愿望,9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到影响。


赵隆表示,之所以叫“17+1”而非“1+17”,充分表明这一合作机制并非中方“强加于人”,而是建立在尊重中东欧国家的基础上,当然,也必然不会成为单方让利、施舍的合作。



面对一些小分歧、小插曲,赵隆认为,中方不必操之过急,而应以大局为重,在建立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共同利益。他同时还强调,杨洁篪的访问将进一步表明中方对维护和推动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信心和诚意,但如果某些国家将“17+1”合作机制作为要挟的筹码,挑战或者干涉中方的核心利益,中方也不得不做出回应。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