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视频 | 视频|朱生豪“对话”哈姆雷特 众星登场全新演绎莎翁名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张凯

2017-12-06 10:07

去年,由国家大剧院全新制作的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在北京重磅上演。上周日(12月3日),由著名导演陈薪伊携佟瑞欣、王诗槐、关栋天等实力演员及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将这部全新版《哈姆雷特》献演上海大剧院。



波云诡谲的天空下,江南园林的屋檐与丹麦王室的欧式城堡结合在一起……漆黑的舞台上,伴随着入侵者的轰炸声,佟瑞欣饰演的朱生豪在破旧的床上笔耕不辍地翻译着,当被炸毁烧焦的译稿散落在舞台中央,他扼腕感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不容思考的问题”,至此揭开了该剧对于《哈姆雷特》的诠释。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之一,其探讨的人生问题吸引着无数的戏剧人和研究者。国大版《哈姆雷特》最大的特点是从作品译者朱生豪的视角切入,让作家本人成为这部戏的一部分。


中国人读莎翁,读「哈姆雷特」,可以说始于朱生豪的译文。1935年起,朱生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莎剧翻译历程。收集了莎剧的各种版本、注释以及莎学资料进行比较和研究。翻译过程饱受战乱和病痛干扰,译稿也屡次在战火中丢失,他当时和妻子边演边译,夜以继日地工作,身体状况也与日俱下,终以病弱之躯完成了30余部莎剧作品的翻译。朱生豪笔下的著作通俗易懂又蕴含美感。作为文学大师及语言学家,朱豪生将自己的感悟及思考融入译文中,在中国谈论莎士比亚,始终绕不开朱生豪,因为他早已融入其中,成为这些作品的一部分。



无独有偶,陈薪伊导演对朱生豪译本也是情有独钟,尤其欣赏朱生豪译文中的灵动幽默——那种“很生活又不缺诗意”的表述。据陈薪伊导演回忆,当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和自己提及新戏的创作,她当时脱口而出就想做一出朱生豪的戏。当时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陈薪伊导演希望将这出戏做成朱砂眉批(朱砂谐音“朱莎”),于是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两角,既是翻译家朱生豪,又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陈薪伊希望通过表演上的转换唤醒观众,将朱生豪的孱弱身躯与坚强的意志对照哈姆雷特的强健体魄与脆弱灵魂,在剧中打破了堪称样本的完美人设,剖开王子的高贵优雅,直见内心的脆弱和挣扎,也让观众重新审视那位被粉饰的高贵王子。



在开始构思如何排演《哈姆雷特》时,陈薪伊特意参观了朱生豪故居,并坚定了以其作为切入点的想法:“他太伟大了,我要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里去寻找哈姆雷特。”同时,朱生豪故居的场景启发了她对舞美及服装设计的思考,“烧焦的手稿”成为了该剧在舞台布景上的一大亮点。同时,陈薪伊决定在《哈姆雷特》的原著基础上增加以朱生豪为主要人物的序幕部分,全剧由战争的轰炸场景开篇。家国陷入危难困境与哈姆雷特的父亲被杀害形成了两条互相照应的情感脉络。此外,该剧将深刻挖掘哈姆雷特的人物内涵,反思其一直以来被崇拜和视为完美的忧郁、延宕的气质,而强调“行胜于言”的重要性。“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不容你思考的问题。”陈薪伊说道。




陈薪伊执导的国家大剧院版话剧《哈姆雷特》也是上海大剧院“发现最美”系列项目之一。该系列自2011年创立,至今已有6年历史,曾推出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优秀原创精品。国大版的《哈姆雷特》无疑又是一次对经典的重塑和再造。此版《哈姆雷特》不仅加入了翻译家朱生豪的视角,在舞美和音乐运用上还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舞台设计同时采用江南园林与丹麦王室的风格,音乐上也大胆加入了昆曲唱段等中国元素。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这也是她作为戏剧人想要带给观众的事关东西方文化共存的思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张凯 编辑:王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